基层干部如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既要疏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又要直面群众诉求的“第一现场”。然而文山会海的重叠指令、痕迹管理的过度消耗、权责倒挂的运转失衡,让基层工作者陷入“五加二白加黑”的困局,“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需要像疏通经络般精准施策,让治理末梢重新焕发活力。
构建会议文件过滤系统,拆解文山会海的“九连环”。基层工作常陷入上午填表格、下午迎检查、晚上写总结的循环怪圈。破解之道在于建立三级过滤机制:一是设置会议准入红线,推行“无实质内容不开会、可合并议题不单开、能线上传达不线下”的刚性制度,将会议频率充分压减;二是打造文件智能中枢,开发基层政务数据池,实现报表自动抓取、材料智能生成,减少手工填表工作量;三是建立效果倒查机制,对会议部署事项实行“立项-执行-验收”全流程追踪,防止“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无效闭环。找到关键卡扣精准发力,才能解开“九连环”,让基层干部从重复劳动中解脱。
建立实效导向评估体系,破除痕迹管理的“紧箍咒”。过度留痕如同给基层干部戴上“数字镣铐”,必须用“三个转变”打破桎梏:一是变“痕迹考核”为“实绩说话”,将考核权重向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实效指标倾斜,让群众来评判干部干的好不好,减少工作台帐、表格等重复报送;二是改“过程留影”为“结果留声”,推广“一线工作法”,要求基层干部要加强驻村入户,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人民的需求为干部的奋斗方向,用群众口碑替代纸面汇报;三是化“层层加码”为“精准滴灌”,建立差异化考核标准,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开展差异化考核,促进地方良性竞争、共同进步。这剂“松绑剂”将释放基层干部手脚,让工作重心从“拍照留痕”回归“解决问题”。
织密协同治理责任网络,构建权责明晰的“导航图”。基层干部是社会治理的“绣花针”,不仅要当好穿引政策落地的“千条线”,还要成为缝合群众需求的“千层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需通过三维坐标精准定位破解:一是要纵向划定责任梯度,建立多级责任清单,严禁上级部门将法定职责转嫁基层;二是横向打通部门壁垒,组建跨部门工作专班,对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综合事项实行“一个口子进出”管理;三是斜向延伸社会支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承接部分公共服务,发挥乡贤能人作用调解邻里纠纷等,让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回乡大学生等优秀群体共同发力,让社会治理多元化。这张立体化的责任导航图,既能避免“小马拉大车”的窘境,又可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基层减负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的升级再造。当文山会海化作数据流、痕迹管理转为实效标、模糊权责变成清晰图时,基层干部方能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是治理智慧的升华——唯有卸下束缚创造力的枷锁,才能让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真正成为输送活力的生命线。(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刘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