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千百年来,“清明”一词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寓意,既蕴含着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憧憬,也表达出对做人清白、政治清明的期许。
“清”和“明”这两个字又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清”代表着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代表着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清明文化中所蕴含的清廉元素,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将廉以养德视为座右铭,在清明时节追思先贤、铭记清廉。北宋名臣包拯一生“铁面无私”,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爱戴;东汉庐江太守羊续“悬鱼拒贿”,为百姓排忧解难,官至“太常”;南朝吏部尚书徐勉“止谈风月”,晚年所写的《诫子书》至今仍然能给人深刻启迪。
常吹“清明”之风。清明期间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节点,在一些地方有的党员干部借祭祀之名,行攀比之风,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造成铺张浪费,有的借机损公肥私,搞公车祭扫、公款祭祀、公款吃喝玩乐;有的在祭扫中参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等等。这些不良风气是党纪党规明令禁止的,务必让“清明”之风实实在在吹入党员干部“心怀”,落地生根长出“清明”绿芽。
清廉传颂中有民心所向。克己奉公、清廉自守、为民造福就会流芳百世;贪污纳贿、不干实事、劳民伤财则会遗臭万年。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民为镜,形成崇廉、尚廉、守廉的价值取向。率先垂范,自觉遵守公序良俗,要讲政治守纪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厉行勤俭节约,遵规守纪尽责,摒弃陋习,文明祭祀,用自身行动引领清明廉洁新风尚。
慎微方能保廉守洁,慎微方能行稳致远。慎微,重小事、拒小利、守小节,体现的是党性、原则、品格。懂的慎微的党员干部,知晓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始于慎微、成于慎微。一些党员干部却不能慎微,从收受他人土特产到权钱交易,从“小红包”到“大礼盒”,逐步沦为表面上“慎小慎微”、暗地里“胆大妄为”的“两面人”。党员干部要时刻慎微律己,自觉做到“小利益”面前不动歪心、“小意思”不动邪意,避免犯“大错误”、栽“大跟头”。
万物皆洁齐,大地春和景明。党员干部要劲吹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清正之风、清明之风、清廉之风,使得党风政风更清,社风民风更淳,万物更加洁净而清明。唯有这样,清明节这个传统而古老的节日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还清明以“清明”,让清明更“清明”。(山东省诸城市委组织部:王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