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 汲取修身立德智慧
时间 :   2025-02-27 10:1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赵玉珠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意为君子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这是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全面要求,也是儒家对君子人格力量的高度概括。对于当代的党员干部而言,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志于道,筑牢信仰之基。在儒家思想中,“志于道”强调的是树立高远的志向,将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论语·里仁》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彰显了孔子对“道”的极致追求。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则认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些观点涵盖了君道、臣道等关于“人性”的层面,也有治国之道关于“制度”的层面,但无一例外都是按照天道自然的规律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平治天下的事业。基于此,中国古人构建了一套庞大且严谨的关于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的治道体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志于道”则是要志于共产主义的大道,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崇高理想,对党忠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据于德,涵养为政之德。《说文解字》云:“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思是“德”不仅是一个人外在行为的指导原则,更是其内在精神的自足与完满。我国自古重视“德”,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主流价值观,并一直影响至今。《周易·系辞》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人或一国都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支撑,否则必有灾祸。这既是一种经验总结,更是对做人重德、敬德、修德才能避祸去灾的理性把握。对于当代党员干部来说,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才可能成为忠诚干净、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依于仁,厚植为民情怀。“仁”是儒家思想治国理政的原则,代表爱人、关心他人之意。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晏子强调“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思是最高的心意是爱护人民,最厚的德行是让人民快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翻开厚重史册,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为民情怀始终薪火相传。从“一心为民”的谷文昌到“当代愚公”黄大发,从“草鞋书记”杨业功到“人民樵夫”廖俊波,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为民情怀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干什么,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向同行,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游于艺,强化担当之能。“艺”指古代儒家要求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孔子提出“游于艺”,意在强调在追求道、德、仁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艺的磨练,以达到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上,“艺”对应的则是党员干部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作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除了得心应手的“看家本领”,还得有广阔的视角和科学素养。抓工作干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努力成为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在时代洪流中,面对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挑战,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履职能力,答好“新质生产力”这道“新课题”,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激活“一池春水”,凝聚澎湃伟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贡献力量。(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委县直机关工委:赵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