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横亘在党和人民之间的 “拦路虎”,严重阻碍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束缚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手脚。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系列举措如利剑出鞘,斩向形式主义的沉疴顽疾,为基层治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精简会议文件,挣脱繁文缛节的束缚。在过去,“文山会海”是基层工作的一大困境。过多冗长且内容空洞的会议,不仅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工作时间,还难以产生实际决策价值;堆积如山的文件,有些只是简单的层层转发,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这些都使得基层干部陷入无意义的事务循环,难以将精力投入到真正关乎群众利益的工作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各部门积极响应,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与时长,推行线上会议等高效形式;精简文件数量,注重文件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让基层干部能从繁琐的文牍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去深入群众、了解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聚焦实际问题,做实基层工作的“里子”。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只做表面文章,重“面子”而轻“里子”。基层治理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比如在一些日常工作中,不再把精力浪费在制作精美的台账、汇报材料等表面工作上,而是将关注点放在民生实事的落实情况。在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时,迅速组织力量调研、解决,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诉求。在基层服务工作中,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成效,增强群众对基层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树立正确导向,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破除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导向。一方面,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让热衷于搞形式、不务实的干部受到应有的惩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充分考虑干部在工作中的创新尝试与实际困难,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干部们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
破除形式主义之弊,为基层减负赋能,是一场持久战。只有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整治,才能让基层治理焕发生机,让党员干部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基层发展的崭新篇章。(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冯帆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