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注意区分轻重缓急,把对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抓起来、落实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方法论,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明确主线和主攻方向,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起笔“关键点”,用辩证思维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方向。《矛盾论》讲,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深邃的重点论思想,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等,都表明解决关键问题能够事半功倍。可见,抓重点,历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要牢记“平均用力难保齐头并进,一点突破可以带动全局”的道理,经常“咀嚼”、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结合本地区或本部门实际,一字一句地用心研读、揣摩,弄清“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在纷繁复杂的表象里抓住“牛鼻子”、啃下“硬骨头”,以重点攻坚带动全局突破。
着墨“落实线”,以十足定力投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之江新语》一书有篇《抓落实如敲钉子》,文中,以“只钉一两下”或“钉个三四下”,阐明“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道理。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进一步深化改革何尝不也是如此?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各项部署,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沿着正确目标、工作重点持之以恒。“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一方面,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抓长”与“抓常”上下真功夫、苦功夫,一步一个脚印,保持力度、保持韧劲,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另一方面,要细化工作措施,把改革任务,转化为可实施可操作的实体项目和任务清单,确保工作方向明、任务清、措施实,走好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几米”。
勾勒“覆盖面”,靠倾心为民书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崭新答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人民”二字出现高达48次,充分说明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瞄准“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这一主攻方向,以群众“满意度”衡量改革成效“覆盖面”。从天津“一颗印章管审批”,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综合医改,一项项闪烁着群众智慧的改革制度应运而生、落地发芽,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澎湃动力,就一定能让改革创新活力在全社会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钻几次“矛盾窝”、多蹚几回“深水区”,全方位、多渠道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摸清情况问题底数、对接改革需求、找准问题症结,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将老百姓“期盼的事”变成我们“要干的事”,用具体举措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槐荫区干部人事档案服务中心:吕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