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0万名流动党员中,超三成长期处于“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想管”的脱管状态,部分党员甚至成为基层治理的“沉默力量”。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党组织作为“红色磁场”,必须用组织体系穿透时空阻隔,让流动党员从“休眠态”转为“活跃态”,在基层治理最前沿释放先锋动能。
以组织覆盖破冰,构建“全周期”管理闭环。破解“党员找组织难、组织找党员难”的双向困局,需打好三记组合拳:一是在源头建档上发力,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双向报备制度,浙江义乌开发“红流码”动态管理系统,实现组织关系转接、教育管理、作用发挥“一码通办”;二是在过程管理中创新,北京朝阳区在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建立43个“红色驿站”,让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三是在末端考评中压实责任,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必答题,对连续3个月失联党员启动专项核查机制。唯有织密组织体系,才能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用服务赋能激活,打造“全链条”作用平台。流动党员既是治理对象,更是治理力量。江苏省实施“双报到双服务”工程,引导12.6万名流动党员到社区报到,在网格治理、志愿服务中认领“党员先锋岗”;深圳市建立新业态党建联盟,组织外卖骑手党员担任“移动探头”,累计报送安全隐患线索2300余条;而某市快递行业党支部成立半年仅开展1次线上学习的案例警示我们,必须杜绝“建而不管”的形式主义。要聚焦“作用发挥”关键变量,通过设立“党员服务日”、组建“老乡调解队”、开展“金点子征集”等活动,让流动党员在矛盾调解、文明创建中亮身份、展作为。
向机制创新要效,建立“全要素”保障体系。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需在制度层面打好“三块补丁”:一是建立“双重管理”责任清单,明确流出地党组织跟踪教育、流入地党组织日常管理的42项具体职责,防止责任“空转”;二是完善积分激励机制,山东省威海市推行“先锋存折”制度,将参与基层治理折算成积分,可兑换体检服务、技能培训等权益;三是搭建数字化管理矩阵,开发集组织关系转接、在线学习、服务纪实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平台,用“数据链”穿透“管理盲区”。
流动党员是基层治理的“流动红细胞”,解冻“休眠”状态既需组织温度,更需制度准度。当“红流码”扫除管理盲区,当“先锋存折”激活奉献热情,当“移动探头”照亮治理死角,流动党员就能在服务他乡与回报家乡的双向奔赴中,书写“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时代答卷。(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