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要结合当地特色,为政治发展服务,发掘优质文化,同时创造性建设文化,以包容的态度,引导培育文化自发生长的土壤。博物馆作为文化收集和展示的重要场所,更要担当责任,促进文博发展。
博物馆就是城市的文化底蕴,当地特色文化在此汇聚一堂。一方水土的岁月沉淀,镌印着先民于岩石上的雕刻,博物馆更是珍藏了华夏大地各处的特色文化。如何才能让它们轻启微唇,让走在大街小巷的群众驻足倾听?文化建设要紧密联系群众,着眼于当地的民俗,创造性打造展厅,使“旧事物”焕发“新风貌”,让“活生生”的文化出现在展厅,让年轻人和年长者都能通过博物馆,仿佛看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要寻找优质文化,以城市精神建设和发展为导向,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提高居民的凝聚力。此外,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都是对外地的历史耳熟能详,对“家门口”的文化却不愿移步、知之甚少,博物馆展示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貌,可以让当地群众仿佛“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更能让四方来客亲漫步于历史胶片,不虚此行。
博物馆就是城市的地标,为天南海北各地文化架起沟通桥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是多彩的,各地的文化因交流互鉴才愈发精彩。文化建设要做好交流沟通的工作,在交流上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内容和方式上应更加丰富多元。这不仅能提升博物馆在展陈、社教、研究等方面的水平,更能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体验,成为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有效渠道。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展品的交流,也可以是语言传播的交流,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可以把学者脑海中的展厅,在讲座中展示给人民群众,开拓群众的视野,增进优秀文化的传播。
博物馆就是城市的历史积淀,昨日与明朝、往昔与未来,在这里相逢。博物馆的藏品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石刻上凝固时间的刀痕,一块块化石里对生命感叹,如同一页页史书,记载着昨日的沧桑。文化建设要见证历史,启迪后人,从历史中看到智慧,看到中华民族的根源,通过传承,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也能够谨记历史挫折和教训。而对于现代来说,则要做好记录工作,将一些有价值的事物做好专题记载,博物馆不仅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宣传的重要平台与门户,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发展,是文博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文化建设方向正确,并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使文化传播跟上时代需求。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贴近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和创新性中不断转化和发展,发赓续中华文脉,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山东省临朐县博物馆:牛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