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让党的政策宣讲“声”入人心
时间 :   2025-02-21 11:3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江西九江都昌县,社区干部用腌菜缸比喻养老金政策,方言短视频点击量破万;贵州贵阳的文明实践中心将“乡村振兴”转化为“土地营养餐”等鲜活表达,群众参与率提升60%。这些生动实践揭示:善用群众语言宣讲政策,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体现。


当前,少数干部在政策宣讲中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有的习惯照本宣科,把惠民政策讲成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脱离群众生活,使政策解读成了“空中楼阁”。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准确把握政策宣传的“翻译学”本质——既要吃透政策精神这个“上情”,又要摸准群众需求这个“下情”,在二者之间架设情感共鸣、价值共通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需重点锤炼三个方面的本领:

一要在深学细悟中练就群众语言能力。 重庆“棒棒军宣讲队”用扁担阐释市场经济原理,湘西干部将移风易俗编成苗歌,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掌握群众语言不能止步于学方言俚语,更要深研其背后的认知逻辑。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大院,在田间地头学习群众的生活智慧,把文件语言转化为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田间课堂”。


二要在守正创新中丰富传播载体形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政策宣讲已突破传统会场边界。江苏邳州“乡音主播”通过直播解读医保新政,云南大理用白族大本曲演绎生态保护条例,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既要守住政策准确性的底线,又要用好短视频、山歌、地方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三要在知行合一中提升政策转化效能。 政策宣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落实。浙江安吉干部用“给老母鸡换新窝”讲解产业升级,带动农户改造养殖场;山东沂蒙驻村干部编写“政策落实明白纸”,将抽象条文变为具体操作流程图。这些实践彰显:好的政策宣讲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从“听得懂”到“用得上”的质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政策宣讲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检验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唯有真正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的事,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