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在持续减担子、优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树导向、强引领,鼓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勤干务实、主动作为、多做为民造福的好事,用实干实绩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突出效果导向,基层减负不减“绩”。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干部无谓负担越来越少,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要放在干实事、求实效上。要更加突出效果导向,把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为发展解决了多少难题作为检验工作实际的标准,推动基层工作从“完成任务”向“创造价值”跃升。要进一步破除“重痕轻效”的路径依赖,建立“过程—结果”双维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政策转化度等“实效指标”作为考核关键,用好“群众盲评”“回访溯源”等实用方法,倒逼工作重心向实效倾斜转移。要进一步扭转“短视执行”的思维定式,对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同时,健全“意见征集—论证分析—集体谈论”评估机制,引导干部系统掌控、科学统筹。
突出责任导向,基层减负不减“担”。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旨在让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地扛起责任、挑起担子。要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的重要标准,用好项目一线察实绩看担当、街谈巷议听风评等考察方式,把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可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树牢干事创业的正确用人导向,切实把干部选准用好。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的辩证统一,既要立规矩、正风气,也要用好容错纠错事前备案、诬告陷害澄清正名等制度,明确容错纠错的适用范围、操作程序,持续巩固澄清效果、定期开展暖心回访,充分体现组织关心关爱、解决干部后顾之忧,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突出目标导向,基层减负不减“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基层作为攻坚克难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矛盾问题复杂多元,更需要干部树牢为人民造福的政绩观,用心用情对待,全心全意投入。要牢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时刻树牢“人民满意”这一最高标准。要持续优化定期接访制度,合理安排接访时间、接访方式,真正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心连心地沟通,切实倾听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不断提高接访的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对于群众的急难愁盼,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耐心解答、主动跟进、及时反馈,一件一件帮忙解决,真正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中共汶上县委组织部研究室:张伟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