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是群众至关重要的“医”靠,关系着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也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保障领域成绩斐然。医保药品目录内的药品数量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医保报销比例一路走高,宛如节节高升的阶梯,给群众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15分钟医保圈”广泛上线,让医保服务近在咫尺。随着全民医保改革向着纵深大步迈进,一张规模居世界之首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然建立,基本医保覆盖面稳稳地保持在95%以上,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征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结构性问题进入了大众视野。首先,属地参保原则,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阻挡在工作地、常住地参保的大门之外;其次,医保筹资机制不够完善,个人缴费与基金报销比例脱钩,像一道沟壑,使得部分群众参保热情不高;再者,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医保的衔接运转不畅;而且不同地域存在参保转移接续困难、报销不方便不及时等现象,导致部分参保人出现断保、弃保现象。这些问题,不仅损害着参保人的利益,也限制了医保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依据政策导向来进行调整和完善。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改革的指向标。党的二十大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举措,为进一步优化医保体制机制,织牢织密医疗保险网指明了方向。
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党员干部在这一进程中应当勇挑重担。党组织如同坚强的堡垒,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政府部门则应主动求变,找到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例如,针对群众报销难、转移接续难的诉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医保服务办理驶入快车道,实现便捷化。党员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群众渴望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时,就要在集采、谈判等环节创新机制,使集中采购的药品流入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和药店,让患者能轻松购得中选药品。对于部分劳动者参保难的问题,必须坚决拆除户籍限制这堵墙,让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能在就业地顺利参保。为提高群众参保意愿,应推出扩大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提高居民医保连续参保人员大病保险封顶线等措施,还要兼顾政策普惠性与公平性,设置合理的待遇等待期。
只有各级党组织、政府、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主动为群众打造更坚实的“医”靠,才能让医保制度真正成为群众健康的坚强后盾,让群众在健康之路上无忧前行。(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