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回想到2023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2》,电影讲述的是未来世界人类为了避免太阳氦闪危机而群策群力,选择“带上地球去流浪”的故事。除了想象力、剧情、特效之外,电影中流露的精神内核和展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戳中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情绪;电影中融合科幻想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电影中,面对危机地球联合政府各方代表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有选择牺牲人类整体、拯救少数精英的“诺亚方舟”方案,有麻痹自己、自欺欺人的“数字生命计划”,而中方代表提出的是努力拯救多数人类的“移山计划”,即带着地球一同去寻找新的家园。这其中便蕴含着中华文明中誓死保卫家园、眷恋故土的情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式的精神内涵,更是充分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方针理论的精髓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等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中华文明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二、“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在电影中,当地球需要选出一批敢死队员到月球执行最后的核引爆任务时,以张鹏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中队”挺身而出,大声喊出“五十岁以上的出列”,他们用自己仅存的余晖,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地球和年轻航天员的未来。电影结尾,周喆直的那句“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不计牺牲,不计存亡”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文明面临难以赓续的危机,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电影中,面临危机拯救世界的不再是“白人英雄”,而是肤色各异语言各异的全人类,灾难当前,不是靠横空出世的孤胆英雄拯救世界,而是靠各国人民紧密团结,群策群力。在来自各个国家的敢死队航天员启动核爆时,他们释放了地球之光,他们用自己的牺牲点亮了月球,将全地球人类从灭亡边缘拽了回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这种爱好和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已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在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今,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以新气象新作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应当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山东省梁山县委组织部:李元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