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孝感、咸宁、武汉,深入博物馆、农村、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考察调研,提出“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从荆楚大地到神州大地,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荆楚印记,用心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湖北之行的殷殷嘱托,于新征程上,喊响干劲满满的奋进号子,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循迹“哲思智慧映古今”的文化印记,在“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喊响干劲满满的“传承”号子。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博物馆调研文化保护研究情况,并强调“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秦汉简牍中,有弥足珍贵的秦律十八种,这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云梦简牍”中感悟“文化传承”之真谛,自觉承担起“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责任。拭去历史的蒙尘、消弭岁月的距离,讲好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的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得以赓续。要让这干劲满满的“传承”号子,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响彻寰宇,让世界聆听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循迹“社稷苍生计必安”的田间印记,在“念兹在兹、枝叶关情”中,喊响干劲满满的“民生”号子。“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各地考察时,总会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亲切交谈。从山东枣庄的石榴园、甘肃天水的苹果园,到福建漳州的渔场码头,再到此次的十里蔬菜长廊,一篮石榴、一兜苹果、一片渔场、一畦菜地……总书记的一个个田间足迹,一次次民生关切,无不彰显他的为民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更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更深入地走进人民群众,做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基本功课”。要多往群众家里跑,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热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从身近到心近、从心近到情近。在与群众“聊家常”中,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将医疗、教育、就业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最新政策带给群众,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办到位,让充满干劲的“民生”号子深入群众心田。
循迹“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科技印记,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中,喊响干劲满满的“创新”号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武汉,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当今时代,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创新思维的比拼,谁能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存量”“增量”“质量”上赢得优势,谁就能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浪潮中赢得“主动权”。无论是基于现代化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使千年文物即便在“天涯海角”也能“近在眼前”,还是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作物性状,培育具有更高产量、更强抗病虫害能力和更好适应环境的农作物品种,都表明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要找准“解题点”,喊响干劲满满的“创新”号子,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牵住自主创新“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锻造优势产业“杀手锏”,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委组织部:付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