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减负不是减“作为”
时间 :   2024-11-05 21:2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谭浩宇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今年以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基层的党员干部却出现了新的思想误区,认为减负是为了让基层清闲下来,让大家过得“舒服”。这样的认识与党中央推进减负工作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所谓减负,是减掉挤占基层时间、精力的“五多”问题,祛除不利于干事创业的形式主义积弊,为基层干部办实事、解难题腾出空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减负不是减“作为”,该是上级的责任不能“甩包袱”给基层,该是基层的工作也不能“静静等”上级指令,为基层减负实质上是进一步厘清了上级和基层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杜绝基层干部“要等上级指令才能干”的“束手束脚”,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大胆作为。


“道义争担敢息肩”,减负不能减立场。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人,必须站稳恒久不变的人民立场。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归根结底是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不满意的很难说是好产品,基层工作、群众工作也是如此。为基层减负从根源上破除了“唯上思维”,基层干部更要主动树立起“用户意识”,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群众支持什么就开展什么,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确保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为民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不可能一劳永逸,开展基层工作必须养成做好“售后服务”的习惯,多来几次“回头看”,主动收集群众对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善于从群众怨言中找不足、抓改进、促提升,在“反刍民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萤烛末光增日月”,减负不能减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论是改革发展、乡村振兴,还是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各项重点任务最终都落脚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一件件“繁琐小事”上。基层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就在小事做得到不到位,只有严守标准一丝不苟,做实细节一着不让,才能在标准里出精品,细节里见担当。减负减掉了机制牌子、会议文件、报表台账,基层干部更应该把解放出来的精力用在探索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上,如何在“不逾矩”的基础上,更好满足本地区发展需要,推动工作有特色、出经验、上水平;用在避免翻来覆去做“假把式”、“无用功”上,眼睛向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求好不求快,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的更加全面、更加精准;用在打磨“工作样板”“标杆案例”上,坚持精益求精,不满足于一般化、平平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真正把“小事”做出彩。


“风好正是扬帆时”,减负不能减动力。今年以来,党中央部署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的是条条框框的束缚,拧紧的是担当作为的链条,充分体现了实干为先的导向,为基层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吃下了“定心丸”。基层干部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如果说做好小事能够体现干部的认真细致,那么难事难题则最能试炼干部的担当成色。“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做好基层工作就要下足“笨功夫”,保持“夙夜在公、兢兢业业”的干事之姿,不怕“路长”、无惧“事难”,铆足“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劲头方可找准解开难题的“突破口”。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对于交到手上的任务、摆在面前的问题,必须拿出“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坚决态度,放在手头、挂在心上,雷厉风行、见行见效,切实把口中的誓言、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基层力量。(泰安市委组织部研究室:谭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