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深谙本土文化,了解地方特色,实践经验丰富、心怀浓厚乡愁,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开路先锋”。让这股“乡土之泉”涌动起来,关键在于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构建引育留用闭环体系,让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舞台上破土而出,香飘四溢。
政策资金作“春风”,延伸做实“支撑链”。要精准“扶”,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乡土人才实际需要,出台一系列吸引力大、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招引政策,让优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要精准“考”,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建立乡土专家认定评价制度,全面推行职业农民等级认定,对为联村带富做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进行能力上认可、经济上鼓励、社会上宣传、政治上荣誉,激发他们示范带动农民的主动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精准“贷”,建好创业帮扶“强磁场”。开辟绿色通道,创新金融惠农产品,打通减税降费、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措施中存在的“堵点”,畅通融资贵、用地难等环节“痛点”,确保乡土人才创业无忧。
构筑平台赋动能,优化提升“承载力”。要搭建精准化培育平台。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引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等加强校企合作,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教”,探索“点单式”培训、“滴灌式”培养的“农技专家+技术骨干+科技指导”人才培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搭建沉浸式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本土人才到先进地区、发展前沿、典型示范点对标历练,促进思想解放、能力提升。同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技术尖兵”到联村党委、龙头企业兼职,健全乡村人才、科技的链条和体系,促进农村基层科技创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添乡村高质量发展底气,助力乡村振兴。要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优化乡村讲堂、田间课堂等培训载体,建立以各类乡土人才为主体的种植、养殖、营销和农产品加工等协会,在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社等组建“田间学校”,在龙头企业、种苗车间等设置“实践课堂”,常态化开展农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系统性培训,让“能汉”变成“强汉”、“能人”变成“人才”,持续为乡村人才“充电赋能”。
服务生态多上心,激发敢为“动力源”。要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织密乡村振兴网。立足乡村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分散在乡镇、农村的致富能人、种养大户等“土专家”“田秀才”,分门别类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农村实用人才动态管理。
要畅通人才流动网络,坚持打好乡情、亲情、友情“三张牌”。借助各类节假日举办在外人才恳谈会,邀请在外企业家、党政干部、技能人才回乡考察,利用“情感纽带”,释放“乡愁引力”,促使本土人才竞相涌现,反哺家乡、建设家乡。要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增强人才“有感体验,无感落实”。定期推送绿色服务事项,持续在政治引领、精神激励、物质奖励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服务场景,针对住房、就医、教育、文旅等高频事项,跟进服务优化情况,打通流程壁垒,及时解决人才关切“小事”,激励乡土人才心无旁骛、扎根兴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添彩”。(山东省桓台县委组织部:王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