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而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若基层干部有看不完的文件、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材料、应付不完的检查,那么基层干部将难以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角色中来,将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事、服务群众上来。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小建议”:
一.整治形式主义。纠治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励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这一举措旨在为基层干部减少无谓的事务负担,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要在制度上使劲,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会新风,不把开会、发文列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构成元素,把文件和会议体量减下来,质量提上去;禁止简单化、形式化的“工作留痕”要求,并及时把问责的“板子”打到位,进一步铲除“文山会海”滋生的“土壤”。
二.优化督查检查。通过优化督查检查体系,推动考核指标的“瘦身”,由“重痕迹”向“重实绩”转变。包括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要在一线指导中得到解决,避免只问题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而是要切实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
三.厘清权责边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要通过厘清职责关系,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这一措施意在让基层干部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抓住重点工作,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能够落到实处。
四.用好考核“指挥棒”。层层追加任务指标、层层压缩完成时限、层层签署责任状等加码行为,背后隐藏的是机械化的考核“指挥棒”和“好大喜功”的自行加压,归根到底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既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又主动关心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把求真务实的作风体现在行动上,达到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的效果。用好考核“指挥棒”,要坚持从实处入手、用实绩考量、凭实干说话,清理重复、无意义的考核指标,力戒重“痕迹”轻“实绩”、重“材料”轻“成效”、重“会议”轻“落实”的不良倾向,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干部轻装上阵。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基层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去,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从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韦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