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广大党员干部要赓续基因、兼容并蓄、革故鼎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擘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不忘本来赓续基因,文化自信历久弥新“有骨气”。“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因战火纷争经受挫折磨难,但从未中断。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在那个长夜撑起漫天萤火,自此教育史上多了一笔“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在国际交往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政策和主张让我们在世界激荡的大背景下站稳脚跟。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每个被文化滋养的个体都应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挖掘、分析五千多年文化宝库,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提炼各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以身体力行守护文脉永续。
吸收外来兼容并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显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回溯历史,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从近代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让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借鉴有益于文化繁荣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去伪存真”的慧眼鉴别不适应中国国情以及国外低俗、庸俗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不断锤炼文化传播的本领,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出去、发扬光大,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现代文明形象。
面向未来革故鼎新,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增朝气”。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印刷术早已成为历史,电子打印技术早已世界普及;火药不仅是春节那一声喜庆的声响,更成为保家卫国的重要利器;而孔子的“仁”“礼”思想更扩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厚古薄今,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现代化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技术让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新思路,找寻出文化永续发展的新路径,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铸就“盛世中华”新辉煌。(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农业农村局: 霍献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