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实施路径。迈步新征程,起跑新赛道,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牢牢抓住科技、产业、人才三个增长点,蓄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科技创新“核心点”,继往开来,筑牢“天工人巧日争新”的“主阵地”。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柱,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注重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建立健全地方与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耦合,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锚定产业升级“关键点”,深耕细作,打造“百千家似围棋局”的“黄金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打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地制宜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统筹引导各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生产要素、推进新兴产业壮大,在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上下功夫,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和价值链攀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突出人才驱动“发力点”,引才汇智,激活“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源头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力量。要遵循“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按照“弱什么强什么”的思路,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基础条件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突破方向,引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紧缺、对产业发展带动效果最好的适配人才。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育人功能,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不断充实科技人才“蓄水池”,以优质的人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中共胶州市委组织部: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