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其治理好坏与国家命运发展休戚相关。要围绕地域实际和社会治理特点,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类服务渠道,集聚各种服务资源,持续深入探索矛盾纠纷的共建共享共治化解机制,要坚持党建引领、以共建共享共治为抓手,党员示范,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牵头、群策群力的乡村发展格局,齐心协力走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建强党群“大本营”。紧扣“活动场所阵地化”建设强保障,围绕党支部建设标准,不断推进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党支部阵地功能,通过“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建设,抓实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由“要我管理”向“我要管理”的转变。基层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党支部进行调整,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自管组组长,选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自管组可下设环境卫生组、产业发展组、社会治安组、文艺组、红白理事会和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同时,在村设立优化村级帮办代办服务窗口,涵盖民政、农业、社保等办理事项,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建立问题台账,实现“问有所答、困有所帮、需有所供”,建强党支部“大本营”。
搭建议事“根据地”。围绕“家门口”的治理服务体系,综合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运行“有事先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将平台建设与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相结合,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配齐软硬件设施,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到协商议事、解决群众难题中来,充分发挥协商议事平台的效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围绕老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展开协商,做到真议事、议真事。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民智,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对社情民意问题分类建立台账,统筹整合资源,形成闭环管理,确保给群众解决问题,真正将协商议事平台打造成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
约定民俗“立规矩”。激活在外乡贤、在家“五老”力量,村级事务全过程协商议事,以文明乡风、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在“院坝协商会”上围绕村集体经费使用及管理、公共事务及公益事业、居民自治以及村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让居民更广泛、更便捷地参与村级事务,凝聚共同推进村级发展的共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同时,抓住村“两委”成员、党员、乡贤、寨佬等关键人群,充分发挥“一村一约”“多网合一”机制作用,组织村级再次完善修订《村规民约》,不断提高村民自管机制。(仁里乡人民政府:李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