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多虑,能者多劳”,本是一句赞美。然而,在“千线一针”的基层,却存在着“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的“鞭打快牛”现象,严重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甚至让一批用心用情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的干部寒心。需努力跳出“能者多劳”的怪圈,积极营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干事创业氛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作为服务群众、落实政策的“神经末梢”,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繁多,部分基层单位为完成繁重的任务要求,选择让少数“能干活”的“快牛”多干、快干,无暇辅导“不能干”的“慢牛”学会怎么干,看着谁好用就一直用,看着谁放心就把工作都交给谁。导致“能者”在“能力强、反应快”的幌子下,如“会犁的快牛”承担了远超业务范围的工作内容,甚至干多错多,“庸者”则在“不会干、干不好”的保护伞下占据轻松岗位、乐得清闲。长此以往,“能者”不堪重负的同时,难免心感“寒凉”、挫伤积极性,甚至“撂挑子”或向“庸者”看齐。
“能者多劳”“鞭打快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于领导来说,鞭打“慢牛”比鞭打“快牛”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导致有的领导习惯于把临时性、突发性、应急性任务,甚至大事小事都分配给“快牛”,以降低成本和风险,也使得“能者”一旦被贴上“快牛”的标签,则极容易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形成路径依赖,并不断地被“鞭打”。另一方面,“快牛”与“慢牛”工作任务、绩效不与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对干部履职好坏情况的奖惩较为笼统、不够具体,对比“快牛”做多错多的风险,“多福何如少遭祸”的侥幸心理,“只要不受处分、不违法乱纪就不会丢饭碗”的惰性思想让“慢牛”不愿担当、得过且过。但“忙闲不均”的不合理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尴尬事实又不免让越来越多的“快牛”向“慢牛”转变。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个单位的工作能力并非由“快牛”决定,而是取决于团队。基层管理应发挥“1+1”大于“2”的作用,跳出“能者多劳”的怪圈,从用人导向、惩罚激励、队伍建设方面入手,畅通“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渠道,将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重用起来,并完善工资报酬和工作绩效相挂钩的增长机制,让能者多劳亦多得。充分调研和明确界定岗位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尽可能使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合理、饱满,避免干部忙闲不均,细化考核指标,严肃奖惩制度,对一些尸位素餐的干部要坚决严肃问责,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奖优罚劣、奖勤惩懒,让能者舒心、庸者忧心。建立完场干部跟踪培养机制,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多做“慢牛”的思想工作,指路子、压担子,使“慢牛”迈开步子、抛开蹄子,赶上“快牛”,努力打造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