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分数线的新鲜“出炉”,某网红博主“劝人不要报考新闻学”的一番言论再次在网络上掀起巨浪,一度把“新闻学”专业从专业目录中“除名”。“新闻学”曾是“热门学科”,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大高校纷纷增设专业、扩招学生,高考“状元”选学新闻的也不在少数。
学新闻具有考公、考编的天然优势,据统计,每年省考、国考的招录专业比例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文科专业占招录比例60%以上,“考公热”带动“新闻热”,但是在公务员队伍中,“新闻学”真的那么吃香吗?
实际上,现在基层“苦材料久矣”,各机关单位最想要的是“写材料的人才”,导致每年的公务员招录中文科专业“扎堆”。然而,招来的“新闻学人才”不会写、不愿写的现象也较普遍,是因为年轻干部怕吃苦?还是基层材料难写?写材料,成了基层的“老大难”问题。
基层的材料一般较为简单,作为具体政策执行部门,材料主要分为向群众解释传达上级精神、向上级报告落实情况、本地的经验做法等类型,文字讲求朴素、实用,把事情说清楚,不追求高深的理论和华丽的辞藻。主要是反映基层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需要什么支持……做了什么就写什么,效果怎样就怎样写,有问题说问题,有困难谈困难。只要做事务实,谁都能写——如果要说难,那肯定是难在没有做实事,找不到写的。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员招录中的“新闻热”并不实用,反而是城建规划、农业发展、经济金融等专业性人才,平时工作在信访一线、招商一线、服务群众一线的干部更容易写出实用性强、可读性高、符合基层实际的文字材料。
那么,为什么基层还是普遍想招新闻专业的人才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基层单位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较为“短视”,设置招录需求时只想解决“一时”的问题,急于将“写材料”“报报表”等杂活甩给新入职的公务员,忽视了干部队伍长远建设需求,不注重对专业性干部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新闻专业只教“皮毛”不教“内核”,将新闻学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生拍照片、写新闻稿、剪视频等“技术”,大大矮化了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价值,导致学生就业渠道狭窄。
当下,各公务员招录机关应当根据工作需要,从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合理设置招录职位,以岗位定专业,将新闻学人才安置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职位上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号召,做好宣传工作,擦亮地方品牌,将“新闻学”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枣阳市委组织部: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