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上强调“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如何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笔者认为,需在选才、用才、育才上狠下功夫,突破人才“壁垒”,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打造出“永久牌”人才队伍。
从“宽”选才,避免人才“格式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才要立足实际,着眼人才市场大流,避免选才标准条条框框“程序化”,成为阻碍人才引进的高门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选才需要伯乐,伯乐的本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是否脱颖而出。作为用人单位,一方面要练就慧眼识珠的本领,能从无中选有,有中选优。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类别,充分解读人才定义,按不同类别的人才量标评判,不能唯学历论、简历论,搞“一刀切”。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选才准则,兼容并包、灵活开放,使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从鱼龙混珠中精准识才。否则,固定式的准则,只会硬邦邦的将人才拒之门外。
从“准”用才,避免人才“大众化”。千金易得,一才难求。人才作为支点,能撬动整体,犹如“引龙入海”。人岗匹配,把人才用在刀刃上,扬长避短,善其能才能释其才,才能碰撞出效能火花。用人精准,把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做到特殊人才特殊对待,因人而异,为人才创造“发功”条件,成为带动整体的新引擎。如果选进来的人按班排岗,削足适履,甚至搁置一边“跑龙套”,那么这颗金子的光芒将会被大众化所遮蔽,导致人无用武之地,被卡住、埋没、气跑,最终失去选才的意义。同时,人尽其才,需让人才舒心、安心、放心。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提供足够宽的发展空间。打破晋升“天花板”,使其劳有所获,劳有所得,劳有所值,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定位,满腹收获感和成就感。
从“远”育才,避免人才“平庸化”。“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引进与培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只用不育,好比只让马跑不给马吃草,久而久之,人才被掏空,沦为普通人。培育人才,需因“才”施教,将“精准滴灌”与“大水漫灌”相结合,常育常新,突破木桶效应,补短板、锻长板,于瓶颈期中育上升期,困局中开新局。此外,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育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要摒弃立竿见影思维,敢于牺牲一时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放眼长远,“深水养鱼”,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大“优苗精培”力度,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在持续提升人才素质中,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良好局面,打造出“永久牌”人才队伍。(从江县人民政府: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