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条短视频在网上蹿红。一位摊主在给顾客取包子时,故意把一个包子掰烂,又将这个“烂包子”放在顾客买的几个包子中,并声明这个“烂包子”是免费送的。顾客在略有犹豫后,就微笑着点点头,接受了摊主这番心意。摊主这个暖心的小举动,引来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当记者怀着几分好奇采访这位摊主时,这位在郑州荥阳做小生意的摊主回应:那位顾客是名常到他摊点买包子的农民工,别的顾客一般不要烂了的包子,而这位民工兄弟即使买到烂包子也不挑剔,因此,这天遇到这位顾客他就想顺便送一个包子表达谢意。这位摊主还解释说,“如果把完整的包子送给他,他肯定是不会要的”。为了让对方不伤自尊还能够接受自己的心意,当时他就故意掰烂包子撒了个小谎。
看到这条新闻时,正是郑州入冬以来比较寒冷的天气,但这位据说早些年同样当过农民工的摊主这个善意的“小谎”,却像三月的和煦阳光,照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说起来,视频中的这位摊主掰烂送出的包子,也就块把钱的价格,然而,他的这个向人表达谢意和感恩之情的方式,却很自然地蕴含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珍贵价值。我们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君子不齿嗟来之食”,即便是穷困潦倒的人,也同样具有做人的尊严。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尽管终日辛劳,但是,他们花自己挣的钱,衣食住行都是低消费,倒也坦然。如果有人处于好心想帮助他们,倘若方式简单,又不顾忌他们的感受,也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曾经听说过一则笑话,有家企业的领导想在过节前夕找几家困难职工家庭慰问一下,结果,竟无人主动报名。其实,并不是这家企业就没有困难职工家庭,其缘由便是即便是哪位职工家里有困难,需要资助,也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张扬的。领导上门慰问,其态度诚恳效果尚好,若是有的领导到困难职工家,就是例行公事,敷衍潦草,还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姿态,那被慰问的对象也就未必心生感激了。由此,即便是“施助”的一方,无论地位、身份、财力等都比“受助”的一方优越,在帮助或者向受助对象献爱心的时候,也要以将自己当作一个“平民”,以和受助者平等的姿态,来进行善良和爱心的互动。
大家所熟悉的倪萍,曾在她的《姥姥语录》一书中复述过她姥姥生前的一句话,大意是在一个人家的食粮吃不完的情况下,若是有人愿意食用这些多余的食粮,其实,这就等于是在用另一种形式帮助这个食粮多余的人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受助的一方,也为“施主”提供了做好事的机遇。从精神层面说,双方都会受益。因此,“施主”本就不应有在受助者面前高人一等的心态。更何况,你的爱心很有可能会被受助者所传递。前不久,有位流浪老人自发地为一家常给他饭菜的小餐馆清扫门前积雪,这个短新闻就和摊主送“破包子”给农民工兄弟的行为一样暖心。
我们中国人崇尚的道德风尚是“助人为乐”,掰破包子免费送给农民工的那位摊主,因为还了那位不计较吃破包子的农民工一份人情,是心甘情愿的,他自然为自己的善举感到快慰。而平常日子里,我们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便是举手之劳,心里也是愉悦的。从这个角度讲,“好人有好报”自有它的道理。由是,愿我们都以“平民”的姿态,与人交往时多些善意的互动吧!(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党工部:王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