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临翔区多措并举打造人才新高地
时间 :   2020-06-23 20:4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清风网讯(临翔区委组织部;李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临翔区坚持以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为抓手,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人才工作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三化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坚持优化本地人才培养结构和加大柔性外引人才力度两条腿走路,多措并举,不断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为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政策体系,不断拓宽人才选用渠道。精准把脉人才发展各类“症结”,靶向创新制度政策。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以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规划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五大领域为重点,按照“在职专家对口支援、退休专家签约聘用、重要岗位挂职服务、紧缺人才公开招聘、项目合作柔性引才、企业自主定薪聘请”六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2019年3月挂牌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临翔科技创新研究院”,先后引进了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等地6个专家团队,30余批216名各类优秀人才到临翔区从事科技、农业、教育、乡村规划、卫生帮扶 ,帮助临翔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临翔区2019年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方案》等人才新政,为开展具有临翔特色的人才工作完善政策体系。通过开展学术休假、专家周活动吸引专家教授在临翔置业、交流和支援,探索出一条高层次人才“带土移植”柔性引才路径,在武汉协和医院姚尚龙等专家带领下,云南省首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于2020年6月在区医院顺利完成。
 
搭建成长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构筑优质人才生态,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临翔区注重搭建干事舞台用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释放人才潜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成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3个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临翔电子商务创业街、临翔中山竹艺展馆已成临翔区以平台吸引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发展产业、政府扶持引导人才的成果示范点。通过引进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区人民医院眼耳鼻喉专科、肿瘤中心两个学科建设成临沧特色学科,治疗范围辐射全市八县区、周边的州市及缅甸,肿瘤中心床位利用率由60%上升为110%,月平均出院人次增长112%。
 
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不断夯实人才成长基础。坚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发掘与培养,秉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理念,让有潜力、有能力、有知识、有见识、有才艺的“五有”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的广袤天地中发光发热。2018年以来,开展培训26500余人,培养能工巧匠1500余人,完成8548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普及培训,建成8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80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点,实现电商交易总额3.5亿元,农产品交易总额1.4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800名,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650元。选派区人民医院4名医务专技人才支援湖北抗疫,推荐15人参加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申报、3人参加兴滇人才评选、4人参加临沧市缅语骨干培训班。推选847名优秀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和重点培养,采取“引企引资引才入村”的模式涵养“带不走”的本土人才,以炼玉陶瓷、中山竹艺馆等为载体开展土陶、竹编制作技艺培训8期435人,带动固定就业41人、临时就业7800余人次,实现工资收入125万元、旅游收入150余万元。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已有156人作为重点回引对象。
 
优化服务保障,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打造最优质的人才“生态圈”,需要根据各类人才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贴心服务。临翔区进一步强化“保姆”意识,完善人才服务政策,确保人才干得开心、住得舒心、过得开心。严格落实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实行区委联系专家制度,协调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经费支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职业资格认定等多个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促进人才留得下、稳得住。公务用车管理平台专门为援临干部划拨一辆公务用车服务保障工作开展,临翔区一中特地成立援临高中教育人才后勤服务小组,区财政每年安排15万元保障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创新研究院的日常办公,先后授予“临沧市临翔区荣誉市民”称号25人、“优秀挂职干部”称号10人、“优秀医师”奖11人、表彰奖励各类优秀本土人才150余人,营造全区上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