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区率先推出70名“AI数智员工”引发广泛热议,AI公务员以95%的公文修正准确率、90%的审核时间缩减等亮眼表现,成为政务智能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AI公务员的引入,本质是一场“效率革命”与“职业进化”的双向奔赴,公务员群体需以积极心态拥抱技术红利,在“人机协同”中实现能力跃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政务服务质量的升级。
转变思维,由“替代焦虑”到“协同共生”。AI公务员的核心功能是处理标准化、重复性任务,初衷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角色被定义为“智能助手”,由人类公务员担任“监护人”。公务员群体应明晰AI的辅助定位,将其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职业威胁。要培养数据思维,参与系统化数字素养培训,熟悉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的基本逻辑,提升智能工具驾驭力,准确解读AI生成结果,优化任务指令,以实现与AI的高效合作。要提高研究能力,腾出时间和精力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借助AI生成报告,根据实地调研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要强化协作能力,在AI项目管理和资源协调中,综合考量社会、经济等多维度因素,从“执行者”转型为“设计者”和“解决者”,做好人机协同的“桥梁纽带”。
优化路径,由“被动适应”到“前瞻布局”。在AI技术深度融入政务服务的背景下,公务员群体需在技术迭代中主动定义规则,在效率提升中坚守人文价值,进而推动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要设计优化人机协同机制,学习试点经验,结合本地探索可行路径,查找运行问题,助力技术迭代升级,不断优化流程。要关注风险防控,AI公务员应用往往会涉及数据安全、算法公正等问题,建立人工复核与应急处置机制,当好“监督员”,严控隐私泄露风险,监督算法偏差,避免“数字官僚主义”。要补齐人文温度,AI公务员缺乏人文关怀、道德判断及危机应对能力,针对特殊群体,要灵活切换“人工优先”模式,常态化进行线下走访,举办社区活动,弥补AI服务的局限性,维护公共服务的人性化底色。
提升能力,由“个人成长”到“组织赋能”。技术是增效器,应该顺势而为。AI公务员的介入扭转了公务员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公文的现状,接替了“数字搬运工”角色,公务员群体应当借机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回归“服务提供者”本位。个人要拓展“AI+专业”的复合能力,持续更新AI技术知识库,关注大模型迭代、伦理治理新规等AI技术动态,结合自身岗位,将AI工具与公共管理、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融合,积累技术应用经验,优化政务服务标准,成为“AI推广骨干”。组织上也要构建能力成长生态,与技术公司、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组建“AI政务研习社”,总结最佳实践案例,分享技术应用心得;允许AI协同中的试错空间,达到“放”与“管”之间的平衡,避免“技术恐惧”,促进公务员群体逐步适应新生态。(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部: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