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求干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摒弃官僚主义作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回顾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基因传承,干群关系始终作为关键脉络紧密联结着国家治理与民众生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构建新时代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本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在近代中国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深度融合,开创了新型干群关系的崭新篇章。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帮老乡挑水劈柴,一口米缸的故事传为佳话;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农民交谈时认真记录的小本本,见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后,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孔繁森扎根雪域高原,这些干部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传统干群关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单向度的管理思维难以适应多元治理需求,程式化的服务方式无法满足个性化诉求,等等。
立足当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鱼水情深、相互尊重、协同共进的干群关系。要确保政策能够精准对接民众需求,顺利落地实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进行基层治理创新,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激发民众参与建设的热情,共同攻克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要构建纵向的“服务—监督”轴,确保权力运行透明规范;横向的“对话—协商”轴,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深度的“情感—价值”轴,培育共同精神家园。具体实践层面,多推出一些“民生微实事”项目,将便民工程真正落实落地;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让干部化身“数据跑腿员”,有效简化办事流程,在创新实践中塑造干群良性互动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干群关系的核心在于为民服务,干部是群众的“服务员”,群众是干部的“考官”。当干部走出机关大楼,在社区网格中倾听民声;当群众走进决策会场,在协商议事中贡献智慧;当数字技术架起“云端桥梁”,让服务供给更精准高效……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新时代良好干群关系的生动写照。广大干部要牢记宗旨意识,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以真心换真情。在工作方法上,要善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拓宽与群众沟通的渠道,通过政务新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等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快速回应社会关切;要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掌握最真实的社情民意。只有干群携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发展力量,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组织部:褚晓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