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维系社会长治久安。青年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其就业状况更是衡量经济社会活力的重要标尺。当前,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叠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复杂因素,青年就业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的严峻挑战。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学校赋能、个人突围的协同治理体系。
政府当好“护航员”,构建就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建立“财政+金融+产业”协同机制。通过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补贴、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设立重点群体就业专项资金等方式增强政策兜底功能。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千方百计挖掘各类产业链带动就业潜力。同时优化全国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岗位需求清单”与“人才供给清单”动态匹配机制,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政策咨询专窗,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企业勇担“主力军”,释放岗位创造动能。市场主体要破除“唯学历论”用人观念,国有企业应拿出更多的新增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制造业企业可联合职业院校推行“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实现每年培养30万高素质技术人才。科技型企业可开放研发助理、数据标注等新兴岗位,建立“基础岗-核心岗-管理岗”三级晋升通道。行业协会牵头制定重点行业就业景气指数,引导企业建立与就业贡献度挂钩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学校打造“转换器”,架设供需对接桥梁。高等教育机构需建立专业设置“红黄牌”预警机制,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实行招生规模调控。推广“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职业院校要对接“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确保实训课程占比不低于50%。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系统,将用人单位满意度纳入学科评估指标,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青年练就“金刚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观念,主动拥抱灵活就业新形态。制定个人能力提升计划,掌握1-2项数字化技能,考取行业权威认证证书。主动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项目,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利用好青年返乡创业政策红利,通过众创空间、创业工坊等平台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创业实践。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犹如解开九连环,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当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教育的培育之手与个人的奋斗之手紧紧相握,定能构建起促进青年就业的良性生态,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时代大潮中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人民政府:李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