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公益联盟 >
公益联盟
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激活治国理政“神经末梢”
时间 :   2025-02-24 21:3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广丽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是政策落实、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托起希望,构成了中国基层治理最生动的图景。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已超越单纯的组织人事工作范畴,成为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工程,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


基层干部的角色嬗变:从“传声筒”到“全科医生”。传统认知中,基层干部往往被视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但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基层干部的角色正在发生质的飞跃。这种转变要求基层干部既要懂政策法规,又要会群众工作;既要能应急处突,又要善统筹协调。基层干部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是社会治理的“全科医生”,需要精准把脉群众需求,开出治理“良方”。


重构培训结构,提升基层队伍战斗力。当前基层干部培训存在“供需错位”的突出问题,现有培训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培训多讲宏观战略,却对土地流转实操、集体经济发展等具体问题语焉不详,难以满足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各地应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导师帮带制”,让优秀村支书与年轻干部结对成长;建立“实践教学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积极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实现碎片化时间精准学习。将培训从"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从"理论宣讲"转向"实战演练",真正让干部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创新奖罚机制,营造活力迸发干事氛围。激励机制的僵化严重制约队伍活力。35岁以下基层干部流失率高,“晋升天花板”“待遇地板”问题突出。各地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激励机制,从精神、物质、晋升渠道等方面入手,让基层干部看到希望,进一步提升干事积极性。例如在广东深圳实施的“岗位聘任制”,打破身份界限,让社区工作者年薪可达30万元;浙江推行的“县招乡聘村用”制度,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创新激励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打破收入壁垒,才能激活干事激情。


 注入资源活水,激发基层内生发展动力。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基层干部扎扎实实落实,群众才能真真实实的享受到政策。但巨大的工作量,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心身疲惫。业务下沉的同时,应同时加大人力物力下沉。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引进,充分调动本土人才的家乡情怀,让人才不仅引得进,更留得下。注重人才资金靶向投放,让专业人才对接特色产业,使项目资金流向民生痛点,真正让资源“沉得准、用得好”,不断为基层注入资源活水,激发基层发展动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更创新的理念破解现实难题,使基层干部队伍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劲引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人民政府:李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