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数来,广东湛江人李永华跨越三千多里旅居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这方热土已十四年,他在双江践行西南远志事业也已是第十四个年头。
笔者初次在位于双江县勐勐镇忙品小学原址的云南奕华农业生物有限公司见到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永华时,内心惊诧于他容貌的明显年轻化 —— 这位68岁的老人,在笔者看来也就四十来岁。
此前,笔者从双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管理和消费环境建设指导股负责人王建兰处了解到:云南奕华农业生物有限公司在佤族医药“娘母良”(即西南远志)的种苗研发、培育、种植,以及产品初制、精制、高端生物制药研发与生产等领域,在产业化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这一信息促成了笔者对李永华的专访。
2012年,因看中双江县的气候、土壤、民风民俗与营商环境,55岁的李永华经人介绍,携带30多年打拼积攒的1300多万元资金,从广东湛江远赴三千多里外的祖国正西南边陲双江热土旅居,并注册公司开启创业之路。
初到双江时,他先尝试了石斛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同年,他意识到在双江开发佤族医药 “娘母良”—— 在种苗研发、培育、种植,以及产品初制、精制、高端生物制药研发与生产等领域,其科技与市场层面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便当即转行。
“娘母良” 是佤族医药“Nya mux liang”的音译,意为“药母”,对应的植物即西南远志。其根部入药,具有顺气化痰、活血止痛、补心安神等功效。
那一年,为寻找西南远志种源,李永华不仅多次亲自上山探寻,还发动多方民间力量有偿征集,前前后后投入2万多元。最终,他从所发动的民间人士手中收购到6株西南远志种源。
“千金易得,健康难求。” 李永华的初心,是让佤族医药 “娘母良”成为临沧的响亮名片,开启大健康产业新时代,推动佤医药这一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民族医药之林,守护人类健康。
在双江这方热土上,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佤药分会等单位的指导下,通过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历经十四年实干,如今李永华及其公司在西南远志的种苗研发、培育、种植,产品初制、精制,以及高端生物制药研发与生产等技术领域已日趋成熟。
云南奕华农业生物有限公司是与双江县政府签订框架协议的重点招商企业。该公司已先后注册 “娘母良”等3项商标,成功申请专利26项(含3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企业技术标准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公示发布;2项成果在国家科技成果库、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登记备案,分别被评价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研发成功的“奕华红”“奕华1号西南远志优良无性系”,被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认定为新品种、林木良种;科技成果“重要佤药资源‘娘母良’繁育与栽培关键技术”被云南省实用新技术协会认定为“国内同类技术先进”。
其间,云南奕华农业生物有限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成长”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林草产业龙头企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等,获得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十四年来,李永华在 “娘母良” 事业上累计投入3400多万元,通过售卖种苗及相关产品等实现的累计总收入仅2000来万元。目前,他不仅花光了十四年前带来的1300多万元,还外欠100多万元民间资金。
回望自己的“娘母良”事业,68 岁的李永华感慨万千:“当年的1300万元,放到现在购买力应该不低于5000万元,如今钱花光了还欠外债,家人的怨言很大的。”“目前实在没办法!曾经最顺利的年份,‘娘母良’种植规模220多亩、产品年销售额近600万元;近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不景气,年销售额仅100多万元;按以往市场价计算,库存产品价值仍有200多万元。”“未来,我期盼能与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合作,共同推动‘娘母良’产品完成‘药字号’或‘健字号’申报,实现更大批量的生产与应用。”
他说,自己常年服用“娘母良”相关产品,虽已年近七旬,但一年四季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是热乎乎的感觉很是温暖舒适,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这些良好状态都得益于‘娘母良’的功效”。
李永华十四年的坚守,是一位创业者对梦想的执着,更是一位先行者对民族医药宝藏的发掘与传承。他在西南远志的种质资源保护、组培快繁技术、规范化种植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资金短缺、市场波动、政策准入等现实挑战。
他的故事,是众多投身农业与生物科技领域创业者的缩影 —— 他们需经历长期的技术积累,承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期盼政策支持的“东风”。
采访结束后,笔者对李永华及其西南远志事业亦感慨万千。祝愿他的“娘母良”事业之路越走越宽广,让这份珍贵的民族医药遗产早日惠及更多人。(通讯员:罗新祥、王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