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二团二十四连职工张瑞生开着小车来到自己承包的棉花地,等待专家组对重度盐碱地治理项目的验收。
二团采用布设暗管试验、种稻洗盐对照实验、开沟破障结合有机物料添加及土壤改良剂应用的工程技术,在重度盐碱地快速脱盐种植棉花,使多年弃荒地得以复垦,达到棉花增产、稳产、丰产的实效。
张瑞生说:“我这块地盐碱大,撂荒多年,这几年在专家指导下,把碱压下去了,今年种植棉花亩产可达500公斤,以后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更大了。”
张瑞生的棉花地,属二团重度盐碱地试验核心示范区,总面积1000余亩,该区域分布在山前洪积扇的冲积平原上,由于山前洪水流经含盐量很高的第三系红棕色泥岩地层,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洪积物,具有质地较重,含盐量高的特点,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牵头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的四个核心示范区之一,由项目下设的研究课题五“节水抑盐灌排协同调控技术模式及示范”负责组织实施。
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何帅说:“试验区水渗不下去,是二团盐渍化最重的区域。我们通过稻棉轮作与暗管排水综合模式降低土壤盐分,改善根区水盐环境,从而使得提高作物产量;采用破障土壤障碍层结合有机物添加改良实验,开沟深埋牛粪等有机肥,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的排水和通气性,减少滞水积盐;土壤改良剂应用方面,主要采用碳粉、粉末有机质、土苏、珩护等水溶性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化对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对盐碱的抗性和耕地的产能。”
经过四年的攻关,秋收季节,新疆农垦科学院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武汉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耕保中心等单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核心示范区进行验收。结果显示:2025年,试验区棉花出苗率为90%左右,亩产量达到400公斤—480公斤,由低产田成为中高产田,较常规棉田节水节肥10%,棉花增产7%以上,盐分控制在0.4%以下,为盐碱地科学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多年来,二团通过探索挖排碱渠、种植海水稻、引种耐盐碱牧草等多种措施,持续加大对盐碱地改良,但仍有一部分难啃的硬骨头。自2021年7月新疆农垦科学院采用“稻棉轮作+明沟排盐深翻+土壤改良剂和水盐调控”技术后,有效减少了耕地失产面积,为盐碱地改良、治理、开发、利用寻求新途径,有力促进职工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振兴。
据了解,项目组专家在二团开展节水抑盐排灌协同技术模式及示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土壤盐渍化压力,对农业减排增效提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同时,一方面将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和生态用水比例,另一方面降低土壤次生盐碱化风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第一师二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陈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