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躬身入局,枝叶关情
时间 :   2025-02-24 19:4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崔杰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干部与群众之间,隔着的从来不是办公桌的尺寸,而是心灵共鸣的深浅。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在家长里短的方言中,服务群众不是技术层面的机械操作,而是干部个人修养的生动投射。唯有将为民情怀内化为精神基因,把服务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方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价值。


常拭心镜:在躬身自省中校准初心。服务群众的首重功夫,在于破除“自我中心”的思维窠臼。基层干部当以群众为镜,每日三省:沟通时是否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决策时是否掺入急功近利的浮躁气?落实时是否留有敷衍塞责的虚浮风?真正的服务始于放下“官念”,在与群众共坐一条板凳时,在倾听抱怨不皱眉头时,在解决琐碎问题保持耐心时,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蜕变。这种自我革新的勇气,比任何制度约束都更接近服务的本质。


深植根系:用泥土气息滋养服务智慧。坐在空调房里制定的方案,终究抵不过田埂上踩出的脚印。基层干部要主动走出“舒适区”,让裤腿沾满泥土,让掌心留有老茧。在农贸市场观察菜价波动,在村头树下参与闲谈唠嗑,在深夜街巷感知治安痛点,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实则是汲取群众智慧的源泉。当干部能听懂方言里的弦外之音,能感知叹息中的真实诉求,服务便不再是刻意的“给予”,而成为自然的“共鸣”。这种扎根生活的深度,决定着服务精准的刻度。


精炼内功:以专业素养破解服务瓶颈。为民情怀若没有专业能力托底,终将沦为空洞的口号。基层干部需在三个方面修炼内功:一是政策转化的“翻译力”,将文件话语转化为百姓能理解的“大白话”;二是矛盾调解的“平衡力”,在利益纠葛中既坚守底线又保有温情;三是应急处突的“应变力”,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到心中有策、手中有招。这种能力的积累,需要保持“空杯心态”,在调解每起纠纷、处理每件投诉、完成每次走访中沉淀经验,让服务有温度更有力度。


永葆韧劲:用恒心守护服务长效。服务群众最忌“三分钟热度”。当修好的道路反复塌陷、整治的环境再度脏乱、调解的矛盾死灰复燃时,最能考验干部的韧性与定力。基层干部要修炼“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培育“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在重复工作中保持敏锐,在周期性问题中探寻规律。这种持久发力的坚守,体现在雨季来临前疏通沟渠的未雨绸缪中,在定期回访孤寡老人的细微关怀里,更在数年如一日解决同类问题的执着中。


心在泥土,自有芬芳。基层干部的服务真谛,藏于俯身时衣襟沾染的晨露,显于倾听时眼眸流转的关切。当群众的面孔在心头清晰,当服务的自觉在血液中流淌,那些田埂上踩实的脚印、屋檐下耐心地倾听、岁月里无声的坚守,自会化作滋润民心的甘霖。此心安处,即是基层;此情所系,方见初心。(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人民政府: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