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啃老”现象日益严重,有的年轻人毕业后没有积极寻找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动力,依旧依赖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有的年轻人婚后住在父母建造的房子里,日常开销也依靠父母的微薄收入,不能独立支撑起家庭的运转。农村年轻人“啃老”现象犹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逐渐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也敲响了社会发展的警钟。
从经济层面来看,农村就业机会相对匮乏,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提供大量的、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而农村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吸纳众多年轻劳动力。年轻人即使想要自食其力,也面临着“无业可就”的困境。教育水平的限制也制约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许多年轻人没有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者高等教育,在现代就业市场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难以满足自身和家庭发展的需求,从而选择回到家中依靠父母。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农村的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啃老”行为,传统的家庭文化强调家族的整体性和代际之间的相互扶持,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子女提供一切,而子女也觉得接受父母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发生了扭曲,原本美好的代际互助变成了无节制的索取,而且在农村社区中,社会舆论对于“啃老”现象缺乏足够的批判,使得这种不良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
农村“啃老”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加重了老年人的负担。农村老人本身经济来源有限,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还要为子女操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许多老人为了满足子女的需求,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其次,这种现象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依赖父母的“啃老族”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感,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在社会中拼搏奋斗的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边缘群体。一个积极健康的农村社会应该是年轻人充满活力、勇于创新、能够独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社会,而“啃老”现象的盛行会打破这种良性循环。
要破解农村“啃老”现象,需多管齐下。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有能力在当地或者外出找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文化方面,要对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让父母明白过度溺爱和无原则的资助不利于子女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农村“啃老”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农村在经济转型、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需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改善经济环境、调整社会文化观念等多个维度入手,才能逐步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让农村社会重新焕发出勤劳、自立、积极向上的活力。(贵州省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人民政府:万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