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发挥教育的“慢艺术”,促进祖国稳步发展
时间 :   2024-03-31 12:3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梁博华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教育是一种“慢艺术”,它涉及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教育不仅仅是短期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长期的、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的熏陶。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国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教学中稳步引导学生的心灵转向爱、善和智慧,可以有效地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颁布及实施后,使得当下我国教育不论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在教育改革及技术层面上都发展得既快又好。据国家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持续提升。俄乌冲突、美元加息、新冠疫情等持续压力下,中国经济也能够承压保持中高速增长水平。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质量明显改善。这一系列都在向好发展。

而此前有教育专家撰文指出:“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这句话反映了我国的教育一味地去适应外界社会,导致缺乏有灵魂的东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秀祥先进事迹:刘秀祥背母求学,尝尽无数艰辛,大四那年,刘秀祥收到了不少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但是他却放弃高薪背着母亲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反哺桑梓,回乡育人,开启‘助学走乡村’行动。其先进事迹众所周知,在其访谈录中他说他放弃外面高薪以特岗教师身份回乡育人,开启‘助学走乡村’行动,是受其资助的一女孩最后辍学外出打工的事情影响。这一言论和刘秀祥回乡育人故事的背后皆可反映出中国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即思想上轻视教育,尤其在我们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去学校接受教育不如外出进厂打工搞经济,读书无用论等消极的社会观念。追根溯源是我们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由于经济和教育因素而产生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才使该落后地区的人在思想上更加轻视教育。进而加剧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些问题又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在这些地区虽有“生命之渠”的缔造者,脱贫攻坚的战士——黄大发等优秀党员带头脱贫致富。仍然需要在顺应我国教育高速发展趋势下,坚持思想的熏陶,所谓“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思”,不能过度追求技术层面改革及注重才能和分数,忽视本地区教育发展常态。应将教育发展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的培养,围绕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发挥教育的“慢艺术”,推动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增强应对国际挑战的力量。

总之,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通过教育的“慢艺术”,引导学生心灵转向爱、善和智慧,这不仅是古代哲学家的理念,也是当代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更显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应忘记思想的培养,这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讯员:梁博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