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普法强基]警惕“帮信罪” 莫当“工具人”
时间 :   2023-11-13 19:1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电影《孤注一掷》在今年8月上映,这部剧取材于上万起诈骗案件真实案例。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陆秉坤诈骗到八百万元后,把钱分散至各个银行卡,再迅速号召各地的车手在短短几分钟内赶到各个ATM机上完成提现。
然而就是这个流程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
 
“帮信罪”是什么罪?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犯罪行为,是电信网络犯罪的重要“帮凶”。
 
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10月“断卡”行动以来,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帮信犯罪案件上涨较快,目前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3的罪名(前两位分别是危险驾驶罪、盗窃罪)。
 
什么情况下容易涉嫌“帮信罪”?
 
    1.出租、出售、出借“两卡”
在电信网络诈骗链条中,犯罪分子为了保证自身和赃款的安全,需要把诈骗得来的钱“洗一洗”才能进入自己的账户,这个过程被称为“跑分”,大量租借或者购买来的他人银行卡就是“洗白”的工具。
 
2.帮人办贷款
轻信路边小广告或者网络上的贷款公司,将自己的银行卡、身份信息、手机网银登录密码、交易密码等告知对方,美其名曰“刷流水”、“恢复征信”,实际成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3.帮人刷单走流水
诈骗团伙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兼职信息,以兼职名义,让不明所以的群众通过刷单尝到一点“甜头”,随后就开始要求你提供银行卡、微信号、身份信息等,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电信诈骗“工具人”。
 
4.为诈骗团伙非法获取并提供批量社交媒体账户、“解封”封禁账号
通过非法手段批量注册、收购交友类App账号、卖给或出租给诈骗团伙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活动。
 
“帮信罪”会有哪些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的规定,“帮信罪”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此外,对于“帮信罪”被判处刑罚的,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宣告职业禁止;对于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可以根据犯罪情况,依法宣告禁止令。
 
同时,惩戒措施也不可避免。针对银行卡,会有信用惩戒、限制业务、严管账户等措施,不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相关人员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5年内还会被暂停相关单位和个人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等;针对手机卡,则会在惩戒期内停止行为人的新入网业务,各基础运营商只保留1个手机号码。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这句台词出自《孤注一掷》,不贪图不义之财,不走捷径,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勐库法庭: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