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是一道必答题。如何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答案藏在党建引领的实践密码中。基层党组织以“红色引擎”驱动治理创新,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让乡村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治”,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党建领跑,激活治理“末梢神经”。乡村治理的难点在基层,活力之源也在基层。各地基层党组织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网格中,构建起“支部牵头、党员包片、群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从矛盾纠纷调解到环境卫生整治,从政策宣传到民生服务,党员化身“红色管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化解难题。党员带头成立“邻里议事会”,通过“板凳会”“田间会”倾听群众诉求,小事当场解决,难事联动攻坚,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种“党建+网格”的模式,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真正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
党员带头,凝聚共建“向心力”。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凝聚人心,而党员正是群众的“主心骨”。在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通过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党员率先试种新技术,成功后将经验无偿分享,带动全村形成千亩果蔬产业园;通过党员组建“护绿志愿队”,义务清理河道、美化庭院,昔日“脏乱差”的村庄蜕变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党员的示范作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群众前行的路,更将“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转化为“党群同心干”的生动场景。
以“红色动能”书写治理新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既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它体现着党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初心,也彰显着“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的宗旨。展望未来,唯有继续深化党建与治理的融合,以创新破难题,以服务暖民心,才能让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畅一公里”,为乡村振兴勾勒出更加清晰、温暖的底色。(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人民政府:陈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