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使用)》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凝结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划定了“课程表”,更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框架,为组织工作提供了“培养干部、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实践指南。从组织工作的视角审视,这部《大纲》的出台恰似一座灯塔,为干部教育这艘巨轮指引着破浪前行的方向。
“理论-实践”双螺旋:破解干部教育“学用脱节”难题
传统干部教育中,“理论灌输”与“实践应用”常处于割裂状态。部分干部在培训中能背诵政策条文,却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束手无策;一些基层单位反映,培训内容与本地实际“两张皮”,导致学用转化效率低下。而《大纲》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理论网络,更通过二十六门课程的设计,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场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中,《大纲》不仅阐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设置“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中的群众工作方法”等实践模块,要求学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形成“问题清单-对策建议-成效评估”的闭环。这种“理论讲透+实践做实”的双螺旋结构,让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真正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正如四川某县组工干部在参与“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实践课程后,将课堂上学到的“合作社+农户”模式应用到帮扶村,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0%,这正是《大纲》推动学用转化的生动写照。
“分层-分类”教学链:破解干部教育“大水漫灌”困局
干部队伍结构复杂,从新入职公务员到厅局级领导干部,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需求差异显著。过去“一刀切”的培训模式,常导致“初级干部听不懂高端理论,高级干部学不到实用技能”的尴尬。《大纲》则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教学体系。
针对县处级干部,设置“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战略”“基层治理现代化”等课程,强化战略思维与统筹能力;面向新录用公务员,开发“公文写作规范”“群众沟通技巧”等基础课程,夯实业务基本功;对专业技术类干部,开设“科技创新政策解读”“数字经济前沿趋势”等专题,提升专业素养。例如,浙江某市在实施《大纲》过程中,将“数字经济”课程细分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模块,分别面向经信部门干部与互联网企业高管授课,参训学员反馈“课程针对性提升后,工作思路更清晰了”。这种“按需配餐”的教学模式,让干部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
“考核-激励”动力源:破解干部教育“被动应付”痼疾
长期以来,部分干部对培训存在“走过场”心态,认为“培训是任务,学完即结束”。《大纲》通过建立“教学考核-实践评估-结果应用”的全链条激励机制,将培训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挂钩,让学习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一方面,设置“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双关卡。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察对核心要义的理解;实践考核则要求学员提交“调研报告+问题解决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安徽某县在“乡村振兴”课程考核中,要求学员深入3个以上行政村开展调研,形成“产业短板分析”“人才回流建议”等报告,优秀报告直接纳入县委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将考核结果与干部成长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干部,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中优先推荐;对考核不合格的,要求“回炉重造”并暂缓提拔。这种“以考促学、以用促训”的机制,让干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将学习内化为成长动力。
“组织-保障”支撑网:破解干部教育“资源分散”瓶颈
干部教育的系统推进,离不开组织保障与资源整合。《大纲》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将干部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基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层面,由中组部牵头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巡查督导;地方层面,省级党校与行业部门共建“教学基地”,如与农业农村厅合作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科技厅共建“科技创新实验室”;基层层面,推行“党员教育中心+远程教育站点”模式,确保偏远地区干部也能同步学习。
甘肃某州通过“州委党校主阵地+县市分课堂+村社教学点”三级联动,将《大纲》课程送到牧区帐篷、田间地头,参训率从过去的60%提升至92%。同时,建立“师资库+案例库+资源库”三大平台,汇聚全国优秀教师、典型案例与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保障体系,让干部教育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为《大纲》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语:以体系化教学赋能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出台,标志着干部教育进入“体系化、规范化、精准化”的新阶段。对组织工作而言,这不仅是一部“教学指南”,更是一套“培养方案”——通过构建“理论-实践”双螺旋、打造“分层-分类”教学链、激活“考核-激励”动力源、强化“组织-保障”支撑网,让干部教育真正成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炼钢炉”,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动力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组织部门当以《大纲》为遵循,持续深化干部教育改革,让每一堂党课都成为思想的洗礼,让每一次培训都成为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干部都成为时代的先锋。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组织工作答卷。(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