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党的纪律建设始终是确保党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好总体战。”此次中央纪委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总体战、攻坚战和持久战并列起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治理腐败问题手段和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广大党员干部应在辨“是非”、明“公私”、区“正邪”中知行止、受警醒、守底线,真正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自我革命,让遵规守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坚决打好这场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底气”。那么,打好“这场战役”的“底气”何在?
“底气”就在于“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在辨“是非”中树牢“政治”天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正确的是非观,做到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始终保持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政治本色。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明辨是非”,提出要做到“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非观”是一个人的行为导向,直接影响其行为习惯。党员干部的“是非观”更能深刻反映出其道德取向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党员干部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把准方向,只有明辨是非,坚决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廓清思想迷雾,才能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才能以“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到“慎思之”,勤于学习思考,把所学知识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理性审视、准确把握;要做到“明辨之”,掌握科学方法,准确明辨是非,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力推动改革攻坚、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做到“笃行之”,增强政治定力,妥善处理是非,“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说到做到”,不为杂音所扰,做到思想统一、方向一致。
“底气”就在于“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在明“公私”中不越“作风”红线。“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私”贯穿着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全部过程,只有始终坚持“零容忍”,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拎清公私关系,坚守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有效杜绝从“细枝末节”的“混淆不清”发展成“天下为公”的“假公济私”,才能真正使党员干部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真正用实际行动托起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在思想上认清身份,摆正位置,件件严于律己,事事出于公心,把“铁规矩”“硬杠杠”牢记心间,堂堂正正做人;要做到铁面无私、秉公办事,在责任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宗旨意识;要做到毋枉毋纵、公私分明,在行动上把群众装在心里,知可为知不可为,懂规矩、明事理,抓早抓小、不越红线。
“底气”就在于“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在区“正邪”中守住“廉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提出“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要求。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用改革精神和严标准管党治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与本领,党员干部只有严于律己,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其心正”、不信邪,敢于直面歪风邪气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真正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做到“其身正”、不避邪,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在歪风邪气前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用实际行动遏制歪风邪气;要做到“其行正”、不怕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强化约束,规范行为,真正做到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本色。(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委组织部:李宝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