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的动员令,既是对山东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精准导航,也是对党员干部能力建设的时代命题。党员干部如何锻造改革创新的硬本领,以服务大局的意识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成为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目标的关键。
以理论清醒涵养改革创新的政治自觉。改革创新的根本动力源于思想的解放与理论的清醒。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仍存在“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有的将“惯例”视为不可逾越的藩篱,困于“过去怎么办,现在就怎么办”的思想;有的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习惯用“老办法”应对“新课题”,陷入“新瓶装旧酒”的困境。破解这些思想堵点,需要从理论源头厘清改革创新的逻辑必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发展本身就是“破除旧事物、建立新事物”的过程。新发展格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转型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本质上都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与重构。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之需”。唯有将新发展理念内化为政治自觉,才能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在把握历史规律、时代大势中找准改革创新的坐标方位。
构建系统科学的改革攻坚方法论。改革创新的实践效能,取决于方法论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现实中,“碎片化改革”“运动式创新”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将改革创新异化为“标新立异”,热衷造概念、编口号,这些问题折射出方法论层面的深层短板,亟需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改革工具箱。系统思维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高质量发展是涵盖理念、制度、技术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需要运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统筹智慧。既要着眼全局谋划“四梁八柱”,建立改革任务清单、责任矩阵和评估体系;又要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围绕科技创新、要素配置、营商环境等核心问题集中攻坚。例如,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既需要制度设计的整体性,又需在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等环节实现单点突破。
筑牢改革创新的长效保障机制。改革创新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定型。实践中,“人走政息”“政策反复”等现象,暴露出制度建设的短板。必须将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构建“改革—固化—再改革”的螺旋上升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稳定预期。建立容错与纠偏的动态平衡。改革创新本质上是“闯无人区”的探索,既要建立“三个区分开来”的容错机制,为担当者卸下“怕犯错”的思想包袱;也要完善监测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改革督察”“效果评估”及时校准偏差。可探索建立改革创新风险管控体系,允许干部在备案事项范围内先行先试,同时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实现了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的有机统一。(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孙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