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才工作部门要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扎根有为的沃土,着力打造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让青春的脚步遍地、青春的人才辈出。
搭建成长阶梯将青年人才“扶上马”。 青年是创新思维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拥有无限的活力和潜力,是最有可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要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支持体系,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持续提升青年人才在人才工程、基金项目中的支持比例,全面助力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成长成才、脱颖而出。要从科研项目、创业融资等方面对青年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多为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搭台子、压担子,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历风雨、见见世面、锻炼筋骨、增长才干,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人才受到重视、得到重用、施展才华。
完善评价体系为青年人才“破藩篱”。学历不高算不算人才?没有论文能不能评职称?奖项不够是不是贡献小?在过去,同一个单位,有“帽子”和没“帽子”,收入差距悬殊。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四唯”问题,曾一度让青年科技人才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要打破条条框框,让优秀青年科技骨干崭露头角,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把论文数量和人才称号作为机构评价指标,摒弃“以帽子来判断人才”的误区,打破“按资排辈”的藩篱,让青年人才从不尽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厚植良好生态让青年人才“任驰骋”。贴心办好人才的“小事”,人才方能安心成就“大事”。长期以来,由于晋升激励和发展空间的限制,部分科研单位的青年人才,当面对更为优越的待遇选择时,就难以坚守“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科研理想,从科研单位离职的案例屡见不鲜。各级人才工作部门要强化青年人才服务保障,在薪酬分配上,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更多倾斜激励;在安心工作上,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减少科研外的事务性工作,杜绝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在安心生活上,努力降低青年人才生活成本,为青年人才提供相应生活补贴,加快建设人才住房保障安居……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助力每一位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全速奔跑。(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委组织部:刘坤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