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语出明代的《叔苴子》一书,意思是说,上山向樵夫问山路,渡河向渔夫问水情,喻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处理问题。新征程上,选调生们就如何为乡村各项事业发展增添新动能,要考虑用好“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智慧。首在坚持因地制宜、问政于民、实干为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折,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多问善答的智慧与魄力答好新时代乡村发展之卷。
坚持“因地制宜”,“问山水”,答好产业发展卷。“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选调生所开展的驻村工作中,很大部分涉及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把工作思路同村庄发展实际相结合,同县镇发展全局相结合,不以个人喜好来参与村庄今后的发展。同时与上级领导多沟通,勤汇报,让上级掌握自己的新思路,自己也了解上级新布局,避免自己“涛声依旧”,变作“旧船票”登不上乡村振兴的快船。面对新时代乡村的种种发展机遇,必须做到“到一座山就唱这座山的山歌”,求“山”之真,问“水”之实,着力谱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实践篇章。
坚持“问政于民”,“问群众”,答好民生发展卷。“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是立足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要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我们的工作考量。选调生初到基层,面对乡村要发展、难关要攻克、风险要防范的时代背景,必然要在干事创业上得有几把刷子才行。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续补齐对村工作上的短板,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尤其是在服务民生上,挖好基层智慧“富矿”,用好民众“金点子”,牢记“高手在民间”。只有俯下身子,拜“樵”“渔”为师,方能“砍到柴”“捕到鱼”,致力于最大程度满足多群体的服务需要。
坚持“实干为先”,“问自身”,答好奋力发展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晋书》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曾在一名将军手下担任骑曹参军。有次将军问他管理多少匹马,他竟答非所问、全然不知。现实中,我们有时能在新闻上看到类似“骑曹不记马”的报道。这就提醒我们在工作中多问问自己,有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扎扎实实促发展,勤勤恳恳谋振兴。行入“山水”之间,在“问樵”“问渔”后,要多思多谋、善作善成,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挺膺担当着墨于“群众建议,件件落实”上,始终牢记实干才是担当,落实才是为民,发展才见成效。(2023年平原县选调生:潘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