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一篙松劲退千寻,想要抓好改革落实,就必须自觉摒弃“虚把式”、“花架子”,杜绝“戏精”“龙套”“花枪”。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任务越繁重、情况越复杂、问题越难解,越需要党员干部以“实实在在、精细入微、担当实干”之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改革要“实实在在”,杜绝热衷于表演的“戏精”。“为政之要在于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客里空”。改革不是一场华丽的舞台剧,而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伟大实践。然而,有的是“表演性”改革,不注重做事而喜欢作秀,为了迎合上级,打造“精品路线”,堆砌“高档盆景”,过度包装美化,制造炒作噱头。这种改革,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时反而会损害群众利益,甚至影响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党员干部在改革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少些“戏精”之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要准确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内涵、重点、节点,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在制定具体的改革举措时,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改革要“精细入微”,杜绝大而化之的“龙套”。“致广大而尽精微”。精微,指的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中提到在正定建农村研究所,讲起实现现代化的“土方法”。“土方法”有着“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改革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抓落实务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改革中不乏大而化之的“龙套”行为,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验做法,导致改革措施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改革要提高对问题识别的精准性,防止“泡沫化”,深入细致地调研和分析地方实际和存在的问题,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全面发掘地区改革的潜能和优势,让改革举措体现地方特色。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整体推进,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同时坚持重点突破,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牵住“牛鼻子”,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改革要“担当实干”,杜绝不着边际的“花枪”。“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推进改革重在“担当实干”,改革不需要空放“花枪”、虚张声势的看客,需要为改革鼓劲加油、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促进派,更需要为改革动真碰硬、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的实干家。强担当、重实干、抓落实、促改革,不能仅凭“一股脑”的拼劲和“一瞬间”的热情,必须练好内功、强壮筋骨,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精准落地能力、“不破法规破常规”的实战能力,努力成为推动改革的行家里手。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级党员干部更要坚持苦干、巧干、亲自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理最复杂的线头,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决心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确保改革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马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