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牢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政绩观蕴含了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干部履职尽责、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回首党的奋斗历程,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优秀党员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业绩。然而当前,政绩观错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还时有出现,诱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制约。要准确把握政绩观偏差的突出表现,抓住问题本质,坚决斗争、靶向纠治,引导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思想跑偏、行动走样,准确把握政绩观偏差的突出表现。政绩观偏差首先表现为对政绩的片面理解和追求。一些干部将政绩等同于个人的升迁和荣誉,而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们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利益,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其次,政绩观偏差还表现为政绩评价标准的扭曲。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考核党员干部时,过分强调GDP增长率、财政收入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保护等软性指标,导致一些干部为了追求政绩,盲目上马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而忽视了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进而不利于本地区的长远发展。
精准把脉、对症开方,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先导性,增强正确政绩观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既要突出抓好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站稳人民立场,也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引导推动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及时发现、科学选拔品行端正、为民尽责、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好干部,坚决不用那些政绩观不正的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要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一刀切”“上下一般粗”的情况,注重对显绩和潜绩的综合评估,通过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引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抓发展。要发挥管理监督的刚性约束作用,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突出问题,对查明属实、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扛起责任、勇于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政绩不是个人的升迁和荣誉,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成果和体现。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力量,要深刻理解政绩的真正含义,切实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通过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谋福祉。同时,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跑好高质量发展接力赛。(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组织部:褚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