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成长,离不开文化滋养;文化创新发展,同样需要青年的“奇思妙想”。青年与文化的“亲密接触”,应该是“双向奔赴”。(9月6日《人民日报》)
文化,因传承而熠熠生辉,因发展而生生不息。让青年学子有更多机会参与文化实践,不仅能为他们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注入深厚的精神力量,也能够以年轻人的朝气、锐气更好激活文化创新的“一池春水”。这样促进青年成长与文化发展“双赢”的实践探索。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正如有媒体所言,“所谓文脉,对历史而言是‘血脉’,对未来而言是‘命脉’,对当下而言是‘山脉’。”顺着这一语意可以再延伸:对青年而言,文脉就是“根脉”。青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不能满足于静态阅读和远距离观摩,要在“动态融入”中沉浸式体验、探索性感知、创新性传承。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开展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非遗代表传承人授课、示范性教学展演展示;组织青年到各类博物馆研学,做传统文化“守艺人”……植根深厚积淀和渊薮人文,开展好一系列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持续激发青年文化自觉与自信。
新时代要努力把青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一代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下,文化大环境受到外界干扰颇重,外部势力夹带私货,渐把文化交融变成主义交锋。“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文化困扰,让青年多有迷茫,不知来去何方。
作为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硕果仅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依然能对当代产生深远影响。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似多维度阐发,却殊途同归,落脚点皆在深厚与博爱,形成强大磁场。放眼当今世界,又有哪国文明可以做到将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作为我们民族的“辩证法”和国家的“方法论”,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软实力。而青年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从中找到起点,在“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凝聚起自己的文化力量,和这个时代一同前行。(贵州省剑河县卫生健康局:潘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