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当前,有少数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不干事”。干部“不干”,既不利于自身成长,也影响干部队伍积极性,贻误党的事业,必须找准病灶,分类施策、多管齐下破解这一难题。
干部“不干”表现多样、原因各异,有的存在“本领恐慌”不会干,学习政策业务不走心、不用功,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推动工作走捷径、抄近路,东拼西凑、应应付付,久而久之,不仅没有增长本领,反而拖了工作后腿,陷入不会干的恶性循环;有的信奉“躺平哲学”不想干,自以为端上了“铁饭碗”,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浑浑噩噩、不求上进;有的奉行“洗碗效应”不敢干,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行;有的则是“利益至上”选择干,把干工作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筹码,“不见兔子不撒鹰”,明明有能力、能干事,但却千方百计讲条件、提要求,干工作完全处于利益驱动,对自己有利就多干点,没有好处就少干点或者干脆撂挑子。
破解干部“不干”难题,要找准“病灶”、分类施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不干”虽然表现形式多样,归根结底是干部自身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思想出现了滑坡。要想让理想信念之火长久不熄,需要添薪加柴,要想让干部保持干事创业持久热忱,也需要常打“强心剂”,常上“思政课”,要经常同干部开展谈心谈话,了解不会干、不想干、不敢干、选择干的真实原因,掌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导,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校正干部干事“航向”。同时,针对不会干、不敢干、选择干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分类施策,要搭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平台,提升干部专业能力,帮助克服“本领恐慌”;要强化关心关爱,加大容错力度,破除“洗碗多、摔碗多”的顾虑,帮助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让他们心无旁骛、敢揽难事、争当尖兵。
要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正确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干部“不干”,一方面固然是是干部自身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与选人用人导向、干事创业环境有密切关系。破解干部“不干”难题,既要教育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本领,加大容错力度,为干部干事提供良好环境,更要牢固树立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要敢于破除隐形台阶和论资排辈观念,打破“放心不下”的顾虑,让踏实肯干的“老黄牛”式干部得实惠,让敢闯敢干的“李云龙”式干部有位子,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快人一步”,以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用人导向,提升干部“干劲”。(山东省夏津县委组织部:王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