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会”,意指基层干部在非直接职责范围内的会议上“陪衬”的现象。这种现象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浪费了基层干部的宝贵时间,消磨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长此以往,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活力将逐渐被“侵蚀殆尽”。
“陪会”之风“经久不衰”,究其原因,还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部分领导干部错误认为参会人数越多,职位越高,就越能够体现对工作的重视。此外,上级考核中一定程度存在“痕迹问效”,将开会次数、规模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陪会”现象的重要成因。基层是与群众最接近的地方,本应以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但“陪会”却让干部们疲于奔命,无法集中精力于更需要他们的地方,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整治基层“形式会议”问题,必须紧盯“病灶”,做到对症下药。要强化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和权力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效为本,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重实绩轻“演技”,让基层干部摆脱过程和痕迹管理的束缚,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到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上来。要强化监督问责,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调研,通过抽查会场、访谈干部等方式,掌握真实情况,对热衷于搞“陪会”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严肃问责;同时,也要把握好问责尺度,避免“误伤”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山东省安丘市委组织部:田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