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组织联建、产业联谋、服务联享、治理联动方面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引导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通过增强联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村庄发展跨区域联合、跨产业结合,让“平行线”交叉成“立体网”,下活抱团发展“一盘棋”。
加强组织联建,攥成抱团发展“强拳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让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组织联建是补齐联建各方短板、凝聚活力的互联互动,重在探索优势共扬、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抱团发展的合作机制,实现“1+1>2”的同频共振叠加效应。要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连、人口适中、资源共享、人文相通的原则,优化组织设置,将发展资源受限的小村、弱村抱团成立联村党组织,科学确定培树对象试点推进;深化联村党组织运行模式,制定组建、运行、职能、保障等规范,完善组织共建、联席会议、分工负责、集中轮班、议事决策等基本制度,定期开展共建活动,推动优势互补、强弱搭配。要本着“联村党组织统一协商、联建村组织实施”的原则,推动镇级党委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建立“联建村党组织提议→联村党组织会议(或联席会议)商议→镇(街道)党(工)委审核备案→联建村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联村党组织会议(或联席会议)形成决议”决策程序,将土地流转征用、“三资”规范管理、资产资源处置、村级福利分配、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纳入议事决策事项,保障村民参与权、决策权,提升联村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
推动产业联建,激活强村共富“一池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实践证明,缺乏产业支撑,就难以实现强村富民。要统筹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资源有机整合、相互联动,立足资源禀赋、业态分布、主导产业、群众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探索推行成立共富公司、合伙投资、经营共富项目等模式,助推“村村都有好项目”。要推动资源整合、资金统筹,通过项目“打捆”使用、土地规模流转、产业连片开发、土地增减挂钩、闲散地盘活利用等方式,抱团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整合各级惠农资金、财政扶持资金、工商资本和社会多元化投入等,打破按村分配传统,以联合党组织为主渠道投放和使用,有效推动产业扩规增效,增强村级自身“造血”能力。
坚持服务联享,形成互联共建“聚能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只有将为民服务融入日常,让点滴小事汇聚民生温度,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优化各类服务资源配置,推动要素集聚整合,打造联村党组织党群服务阵地,有序承接民政、社保、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代办事项,逐步实现“一站式办理”,同步建立轮班服务制度,推行“一窗通办”,提供延时服务,方便群众办事。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工作站、部门单位党组织报到等方式,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体活动室等阵地,探索开设长者食堂、快递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便民维修服务站等功能室,丰富拓展党群服务阵地功能,让村民享受优质服务。要聚焦“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目标,发挥第一书记群体优势,谋划共富项目,深入挖掘热心居民、家庭医生、警务助理等骨干力量,联合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强化治理联动,点燃联村共治“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基层治理能不能落地“最后一公里”,直接检验基层基础的坚强程度、牢固硬度。要做实基层治理联合体,领办村民“关键小事”,全面推行“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聚焦各村反映强烈、矛盾纠纷较为突出的问题,建立“公开评议”制度,由联村党组织组建评议团或调解队,公开评议解决矛盾问题。要坚持网格联动、文明联育,健全“联村党组织—联建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户”四级治理体系,设置纠纷调处、治安防控、文明实践、关心关爱等攻坚小组,分线作战、群策群力化解问题;常态化开展邻里文化活动以及“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等各类民生活动联评联创,促进区域内人文相亲、情感相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组织部: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