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善用“望闻问切” 写好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答卷”
时间 :   2024-08-16 19:0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季鹏飞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细读《决定》,46处提及“人民”,更是用大篇幅阐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彰显出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与决心。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善用“望闻问切”找准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改革创新举措付诸基层实践,写好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答卷”。


善望民情,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赤诚答好“爱民”写实题。“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决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在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的行为指南。民之所望,即是改革所向。从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到上海,在每个扎根群众的基层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看望走访基层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看变化、谋发展。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意识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服务,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深入群众望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对改革中发现的社情民情做到望表及里、望近思远,做到深入基层“接地气”、贴近群众“聚人气”,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为改革谋思路、出对策,在发展中将群众利益“置顶”,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善闻民声,以“时为苍生咨惠鲜”的担当答好“亲民”听力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深化改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改革的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曾邀请青年大学生到县委常委会会议室畅谈正定县发展问题,在县城大集和主要街道上摆上桌椅,发放调查表,请老百姓给地方工作提意见和要求。随着全会改革措施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最能反映改革的“力度”和“温度”。基层干部要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主动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坐上群众“热板凳”,打开群众“话匣子”,走进群众“心窝子”,在深化改革的基层第一线捕捉群众声音“第一信号”,从而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家长里短”家常话入手,事无巨细倾听群众的诉求心声。“打开天窗说亮话”,用“真心”听“真话”,不回避问题、不绕开矛盾,“身”入群众将基层声音及时如实向上传递,“声”入群众将全会精神和改革措施宣传讲解深入人心。


善问民意,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答好“敬民”问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同样是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金钥匙”。“时代楷模”徐利民每次下访都会带着一叠农户民生单走村入户,通过上门聊家常等形式摸清农户的生活状况。沉下心俯下身,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今天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全会改革措施,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基层实践中总结改革创新方法路径。以诉求一线听、实事一线办、问题一线解的强力高效,在田间地头、群众炕头精准“把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改革问题,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实践的“改革清单”进而变为民生的“成效清单”,将实现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和美好意愿融入推动改革发展全过程,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不断打开改革“新局面”,实现“新突破”,涌现“新气象”。


善应民切,以“功不唐捐玉汝成”的坚定答好“为民”应用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一件件“身边小事”,恰恰是基层干部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的“民生大事”。要用心用情用力回应民生关切,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抓好治理服务“小微网格”,实现群众感受“满意满格”。从“小切口”着手办好民生“微实事”,树牢“有解”思维,对于群众的“切身利益”绝不能轻描淡写、视若无睹,更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要用真情实意把“群众事”当做“自家事”,对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众进行常态化定期回访、跟踪问效,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小事办好、急事办稳、难事办成,丰富百姓的“菜篮子”,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在办好每件民生实事、化解每个群众难题中密切党群关系,拉近干群距离,凝聚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合力。(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朱田镇人民政府:季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