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基层党员干部在广大农村中要和群众打交道,而能够提高交流效果、工作效率的方式就是要多说“群众语言”,而所谓“群众语言”,就是在下村与群众交流时与群众讲愿意听、能听懂又能接受的话语。多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普遍认可的道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善用“群众语言”,多讲“大白话”“家常话”“真心话”,才能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入乡随俗,贴近群众是增进群众感情、引起群众共鸣的有效方法。要善于发掘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土生土长、生动明快、简洁幽默、原汁原味的语言,才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倍感亲切。要跟着群众学语言,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子,与群众话冷暖、唠家常、谈心声,通过多听、多学、多讲,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土味话”,久而久之就能娴熟地将高深莫测的政策翻译成群众熟知的“土味话”,让群众乐于听、听得进、记得牢 ,这样也能提高政策的普及度和知晓率。
要会讲“土话”。土话是最通俗、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可大大提高群众的亲密度。要想做好群众工作,会讲群众语言是的基本功。咬文嚼字打官腔,这样的语言群众不想听,这样的干部群众不喜欢。“土话”通俗易懂,能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情况,是打开干群之门的钥匙。因此,做群众工作就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多讲群众一听就懂、一记就牢、乐以接受、喜闻乐见的“土话”、“实话”,讲懂大道理,理清小细节,用充满感情的土话服务于民。
多讲实事求是的“真心话”,少讲违背事实的“假话”。讲真话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不仅是满足群众知情权的需要,更是与人民群众开展深入交流的必备条件。如果违背了群众的意志,说的话掺“水分”,不仅群众不愿意听,而且还会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员干部要少讲假话,尊重客观事实,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多对群众“晒家底”,多让群众“提意见”,充分地保障群众知情权、话语权,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拉近与群众距离,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剑河县磻溪镇人民政府:姜开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