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届毕业生纷纷走出校门,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慢就业”这一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没有继续读研求学的意向,暂时选择游学、志愿支教、居家陪伴父母或创业考察等。当前社会对于“慢就业”这一现象,存在着诸多争论,但“慢就业”并非贬义词,多数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慢就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慢”本身不是目的,应被理性看待。
科学规划,理性选择就业方式。“慢就业”隐藏着年轻人的无奈和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减缓,就业市场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态势,毕业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就业压力可见一斑。加之,由于高校专业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等原因,导致一些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采取妥协性策略,如“灵活就业”、“云就业”或是“gap year”,利用空档时间提升自己,重新确定就业方向,从而导致了“慢就业”的现象。年轻一代应当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具备风险意识,加强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前期全面考虑,制定合理的规划,充分评估自身和家庭可承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理性选择是否“缓慢就业”。
正确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慢就业”彰显了就业心态的成熟与理性。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先就业再择业”,这与高质量就业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未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待遇是否合适、能力是否胜任,入职之后才发现不相称,让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同时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损失。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科学认识“慢就业”,树立高质量就业观,提高自身竞争力,为那些“慢就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若能在就业前抽出更多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并对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对提升个人能力,规划出清晰的职业发展蓝图,从“缓慢就业”向“高品质就业”转型。
优化保障,创造人才着陆温床。“慢就业”反映出社会大众的包容和进步。“慢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有新兴事物都有其出现的前提条件,而“慢就业”的兴起则源于社会对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家庭物质基础的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尊重和理解也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渐减轻了大学生反哺家庭的负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社会、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更加精彩的人生。企业应对新录用的毕业生开展学徒制培训,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也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同时能够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各项补贴,也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年轻人的职业发展之路,需要各方聚焦于更深层次的问题,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沧源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