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教师们在学生艺术节上表演的“不正经”诗歌朗诵《我爱上班》“火了”。无独有偶,“在上班和上进中间,选择了上香“等等类似的“发疯文学”一时之间全网刷屏,霸占热搜,引发强烈共鸣,更是派生出了一大批孜孜不倦创作“不想上班了,想去峨眉山当猴”等“摆烂”语录的“打工艺术家”。
还记得多年前“45度角仰望天空”的青春伤痛文学吗?很不巧,和如今创作“发疯文学”的大概率是同一拨人。年少不是真的“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也不是真的在“发疯”中“入了魔”“脱了轨”。“发疯文学”不过是当代年轻人在面临巨大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之下的一种自我调侃氏的“自我救赎”,旨在为负面情绪找到一种有趣的宣泄途径。“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在看似“摆烂”“佛系”地抱怨、放纵后,坚强的“打工人”还是会慢慢自我疗愈、修复,重拾生活的激情与动力。正如那句网络名言:“嘴上说躺平,收到回不停”。一个有着责任感,抑或是对生活抱有最起码的期待的“打工人”都不会真地心安理得的做个“生活废物”。当然,不能排除,还有一种人是在“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地“内耗”中被迫选择了“直角半躺”。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这种“口是心非”已经体现地淋漓尽致,每一个说着“我都没怎么复习”地背后都是一个个“挑灯夜战”的“卷王”。你看,这何尝不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浪漫呢,毕竟“天真可抵岁月长”。
当越来越多的“00后”进入职场,这类“我没空听你画大饼”似的“天生反骨”可能更适合这一代 “中国宝宝”。成长环境的宽松,多元文明的洗礼,让他们身上的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更加强烈。“反骨”的背后其实是出了校门进“衙门”的巨大反差。这就需要有心的职场老人耐心引导,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他们“反骨”背后的茫然失措,及时给出中肯的意见建议,教会可行的方法路子,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在吃过“薪尽自然凉”的生活的苦后, 他们会褪去身上稚嫩的学生气,逐步接受“今天搬砖不狠,明天地位不稳”的现实,然后“每天元气满满的接受新的打击”。你看,年轻人的吐槽都是这么地生动、鲜活,那些压力、不悦稀释在一句句调侃的玩笑中。
“发疯文学”不等同于“颓废文学”,从来不是让人一蹶不振的引子,也没有真的让我们迷失了方向。诚然,“发疯”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进取,毕竟“不疯魔不成活”。“我为你发了疯,你该怎么奖励我”,当然是奖励一杯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喜茶”啦!(枣阳市委组织部:冯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