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他任内首场记者会上重提“四千”精神,为民营经济发展打气。
所谓“四千”精神,是指江浙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勇闯改革大潮的一种精神状态。“走遍千山万水”,才能穷尽一切发展的机会;“想尽千方百计”,才能找到各种成功的办法;“说遍千言万语”,才能寻求一切合作的可能;“吃尽千辛万苦”,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这些是智慧,也是经验,“四千”精神永不过时。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所有民营企业奋发向前、敢拼敢闯的集体写照。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准确领会“四千精神”蕴藏的深刻内涵,奋力书写新时期的“基层故事”。
要走遍千山万水,深入一线抓工作。基层是服务群众的主战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基层轻车熟路,干起工作自然驾轻就熟。党员干部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不等问题找上门,主动上门找问题,自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广泛了解民情民意,掌握最真实的“一手资料”,掌握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要提高针对性,带着问题、专项课题、反映难题下基层,盯着组织功能弱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点。
要说尽千言万语,多和群众交朋友。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应以积极的心态,谦虚的姿态与群众交流,以真心换真情。真正走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增强群众感情,既要“面对面”“零距离”,更要“心贴心”“同呼吸”。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坐群众小板凳,多和群众话家常,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和群众沟通交流时,说话要直截了当,态度应平等亲切,道理需通俗易懂。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心交流、真诚互动,在诚心诚意中拉近距离,在家长里短中敞开心扉,在嘘寒问暖中化解隔阂,在共商共议中交心换心。
要吃尽千辛万苦,急难险重勇担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群众在哪儿,问题在哪儿,党员干部就要在哪儿。以群众之家为家,以群众之心为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只有与民心、民意、民需“同频”,才能解决群众的问题诉求,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老一辈浙商艰苦创业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新时代党员干部也要拿出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劲头,勇于挑战基层的千头万绪,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不完成任务不罢休,不解决问题不收兵。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险,用智慧化解民忧,以担当解难纾困。
要想尽千方百计,不达目标不收兵。基层工作内容纷繁复杂、人员配置捉襟见肘,干的是“费事活”,吃的是“苦中苦”。干事创业的路上充满荆棘,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厚植为民情怀,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立足本地实际,聚焦群众期盼,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开动脑筋、开足马力,找准堵点难点,有效清障破难。落实工作要不打折扣、不作选择,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阻,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唐春秋)